巴星坤县大河镇饲用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探讨

时间:2022-06-11 12:51:13

巴星坤县大河镇饲用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探讨

摘要 介绍了巴里坤县大河镇饲用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现状及加快其发展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饲用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新疆巴里坤;大河镇

中图分类号 S5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70-02

1 巴里坤县大河镇饲用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哈密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规划,巴里坤县大河镇把加快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奶牛饲养殖业列为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镇草料基地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向前大步迈进,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经营的基本框架,一是饲用地膜玉米面积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镇地膜玉米种植448.1 hm2,修青贮窑9 310 m3,到2013年全镇地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720 hm2,修青贮窑55 026.6 m3,年贮存青贮玉米23 016 t。二是养殖大户发展较快,饲草就地利用基础进一步夯实,2013年全镇共养殖奶牛3 621头。三是龙头企业有了新发展,奶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饲草料加工增值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市场建设加快,营销环境改善青贮玉米运销伊吾及全哈密地区。五是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从品种选择、品种比较试验,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种植大户。严把播种质量关及田间管理等跟踪服务。六是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2 加快地膜玉米规模化发展的思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由县、乡镇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召开村民大会,组织农民进行大讨论,面对面和农民算经济帐,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种植地膜玉米,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种植户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种植地膜玉米,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新品种引进,扶强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推广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推行系列服务,建立适应本地特色,适应市场,产销紧密结合,收入分配合理,高效运行的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链,促进青贮地膜玉米种植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饲用玉米产业化进程,带动全镇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1]。

3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项目发展

饲用玉米种植在大河镇是一个新的产业,科技含量成份高,农牧民对种植技术知之甚少,为此大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首先从科技培训入手,组织农科站精干力量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深入到全镇各村、组,带着编印的宣传资料,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培训活动,使每个种植户在听技术的基础上,人手一份饲用玉米丰产栽培技术宣传资料。其次在2010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依据当地气候、土壤、水分条件提供优质的品种,同时对地块进行取土化验,依据化验结果,计划产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肥料施用量,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在播种及田间管理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包地块,指导种植户及时中耕、间苗、定苗,科学追施尿素,及时喷撒叶面肥。

4 采取的措施

(1)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结合本镇养殖户、加工企业及市场的需求量而种植地膜玉米。

(2)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种植工作,任何一个产业要想保持旺盛的活力,一个适销对路高产稳产的品种是关键。2010年共引进东单7号、新实多2号、丰玉3号、沈丹16号、HTY-1、HTY-3 6个饲用玉米新品种,分别在大河镇旧户东村、东头渠村、干渠村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种植。

(3)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全镇共建立百亩以上连片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84.1 hm2,建立科技示范户131户,对负责示范点、示范户的技术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压担子,极大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培训。青贮地膜玉米在巴里坤镇大面积种植时间短,广大农牧民对青贮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知道甚少,为了使全县农牧民尽快掌握该项目栽培技术要领,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镇农技站于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8日调业务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深入全镇8业村和村组干部一起向农牧民讲解青贮地膜玉米丰产栽培技术,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8期,听课农牧民8 700人次,2010年3―4月举办春季培训班68期,听课农牧民4 924人次,共发放科技宣传资料8 500份,使种植户初步掌握种植要领。

(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有代表性的地块取土化验,全镇共取土样200份,依据土壤化验结果及计划产量,指导种植户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牧民收入。

(6)加大技术服务力度。①农技站技术人员在该项目实施之初克服交通不便、服务线路长等困难,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深入到各村组看地块、测地温、调查农肥使用量、整地质量等,春播时节技术人员自备茶水、干粮,没有上下班时间,早晨比农民进地早,下午比农民回家晚,和农民同甘共苦,每个技术人员定点、定地块、定任务,从播种质量到田间管理一包到底[2-3]。②对种植地膜玉米的地块取土化验,依据土壤化验结果计划产量、计算出地块化肥施用量,制成施肥卡发放给农民。③抓种植大户建立科技示范田,要求每个技术人员抓5个示范户,有农艺师职称的抓一个科技示范田,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共抓示范户156户,其玉米种植大户魏新平种有2.2 hm2地,平均产量81 t/hm2,产值达14 580元/hm2。大河镇旧户东村白亮本种1.3 hm2,平均产量79.5 t/hm2,产值达14 410元/hm2,全镇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84.1 hm2,平均产量69 t/hm2,产值12 420元/hm2。

5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以小麦种植为例,在中上等、同等肥力条件下种植青贮地膜玉米,纯收入比小麦增加1 522.5元/hm2,全镇720 hm2地膜玉米新增利润1 096 200元。

(2)社会效益。通过种植地膜玉米,使全县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加快了草料基地建设步伐,通过订单农业,形成了“企业+种养大户+农户”产销紧密结合,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链,推动了“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4]。

(3)生态效益。通过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全镇奶牛舍饲养殖提供了有利保证,逐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草场及天然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息,昔日的荒山荒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5-6]。

6 参考文献

[1] 张超.地膜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种养,2012(4):6-8.

[2] 马永年.试论环县发展地膜玉米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7(6):39-41.

[3] 袁德华,崔艳君,周云峰.地膜玉米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8(14):6-7.

[4] 雷娟,黄亚萍,尚辉,等.陕北旱作农区地膜玉米高产技术标准化推进模式[J].陕西农业科学,2012(6):271-273.

[5] 李岷盛,陈官印,陈学国,等.昌吉州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00-201.

[6] 雷秦.合阳县发展地膜玉米的几点思考[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0(3):38-40.

上一篇:博力素对育肥猪舍内氨气含量的影响 下一篇:无为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