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

时间:2022-10-01 06:04:41

“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

摘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本研究主要探讨高校“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双创”教育包括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反馈性“双创”教育其次;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发挥中介效应,对于认知性“双创”教育起完全的中介作用,对于实践性、模拟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高校积极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同时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专业门类已经达到了40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可见,提升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教育行为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创”教育除了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外,还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影响。从“双创”教育的本质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创业,而是针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实际就业贡献极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讨“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关系,确立“双创”教育不同维度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为高校借助“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义,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业胜任力采用的是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即人员个体素质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4]关于“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职业胜任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中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梳理如下。

1.“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

“双创”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模拟实训等教育环节,这些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促进作用。“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5],“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6]。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双创”教育对大学生部分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从“双创”教育视角对职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现有研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系数为0.256。[7]通过研究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正相关[8],Fugate通过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过研究认为情感自我效能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0]。

3.“双创”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来开展,参加“双创”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训环节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虽然现有文献没有“双创”教育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学习高度相关[11];各类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讨不乏可陈,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绩效方面,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验证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归纳出,“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双创”教育的开展对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的自我效能感在就业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时关注“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此加以验证。

本研究认为“双创”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三种:(1)“双创”教育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双创”教育效果越好,职业胜任力评价越高;(2)自我效能感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胜任力越强;(3)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即“双创”教育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其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

1.初始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双创”教育量表的编制以已有研究中关于“双创”教育的梳理为基础,并参考朱红和张优良对创业教育类型的界定[16],同时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以认知―行为―反馈为依据,将“双创”教育初步划分为认知性“双创”教育(认知)、模拟性“双创”教育(行为)、实践性“双创”教育(行为)、反馈性“双创”教育(反馈)四个维度,共包含15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个题项;职业胜任力量表参考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将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七个维度,并根据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特点对题项进行调整,共包含24个题项。研究利用Likert 5点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所有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评价。

2.正式量表确立与信效度检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实践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该量表不需要进行信效度检验。而“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虽然也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过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对于“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的个别题项做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测量,并试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最终的保留题项和主要维度。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双创”教育、职业胜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26和0.914,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同时,进行取样足够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924,Bartlett检验值Sig.均为0.000

2.样本选取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混合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6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学位二年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问卷一部分采用纸质问卷,一部分采用问卷星平台,共计发放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问卷率为93.9%。

在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构建与拟合度检验

由于验证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估观察标识是否能按研究设计对潜变量进行测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首先,根据H1假设构建“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1;根据H2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2;根据H3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一般来说,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本研究构建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两个构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构建效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以“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为变量的结构模型(模型1)结果显示,“双创”教育中四个潜变量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3、0.321、0.683和0.425(p

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2)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系数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3)结果显示,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较凳为0.683(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试图验证“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探寻影响机制。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其次实证分析“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和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双创”教育由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构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方差贡献度最大,为23.82%,说明在实践性活动是“双创”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模拟性、反馈性和认知性“双创”教育,方差解释度分别为19.66%、17.66%和10.00%,这说明较之其他几个维度,认知性教育对“双创”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四个因素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683;反馈性“双创”教育的影响超过了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425,这说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系数为0.321;认知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263。四种“双创”教育方式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反馈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这验证了爱德加・戴尔有关学习效果的理论,即学习效果在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传统方式下,只能保留30%,这解释了认知性“双创”教育直接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这种学习可以保留90%,这部分解释了其他三个维度“双创”教育直接影响较为显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用。研究发现,“双创”教育的四个维度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认知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双创”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重视“双创”教育对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开展“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还比较低,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调整思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创”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即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首先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必修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活动服务,进而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

其次,高校应着力发挥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的“双创”教育大都停留在认知性教育层面,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然而本研究显示,认知和模拟层面的“p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较之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和校外人员的有效激励,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尚处于半民间状态,完全凭着教师和校外人员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规范性。鉴于此,高校应调动和挖掘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术和企业导师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高校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通过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职业胜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提到,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四种信息源加以强化来促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水平。尤其对于认知层面的“双创”教育而言,因为自我效能感在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作用中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

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仅为揭示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没有对可能影响“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的其他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加以探讨,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深入地对现有研究假设和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学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双创”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6]张鹤.高校“双创”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7]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运敏,魏改然.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孙杨,张向葵.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阳春.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颜爱民,裴聪.辱虐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3(2):213-218.

[16]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

[17]朱丽.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6):117-120.

[18]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建构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环境设计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