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空间在建筑中的表现

时间:2022-10-01 05:50:51

庭院空间在建筑中的表现

摘要:庭院空间是一种具有独特构成特点的建筑空间。在建筑创作中,庭院空间的合理运用不仅能调节环境微气候,构建良好的景观环境,也能在建筑整体的空间组织和营造空间气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庭院空间,创造积极、动人的空间环境,是当今创作活动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和需要探讨的论题之一。本文将庭院空间作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庭院空间;形态;建筑;手法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庭院空间的生成模式

实际生活中所呈现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庭院空间形态都是通过对基本生成模式的拓扑转换、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本文从建筑对庭院的围合方式的角度,将庭院的基本生成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

图1-1

1.1单面围合

如(图1-1a)庭院的一侧被建筑围合,这种模式可以看作是庭院空间与建筑并置的关系,庭院空间较为独立,建筑对庭院产生的约束较小。

1.2平行围合

如(图1-1b)两个互相平行的垂直面,限定出庭院空间的范围。这个范围敞开的两端,是由面的垂直边沿所形成的,是虚无的,这给空间一种强烈的方向感相反的,在尽端有目的物或吸引人的内容时,就连途中的流动空间也容易动人。

1.3L形围合 (图1-1c)在这种模式中,庭院空间常给人一种嵌入建筑之感,庭院空间与建筑的结合比较紧密。同时,其它两边向外界敞开的机会也比较多。L形面限定的庭院空间依然有某种含糊性,加上别的垂直要素,才能使它们清楚的表达出来。因为它的端头是开敞的,所以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围合方式,它可以与另外一些空间围合要素结合起来去限定一个富于变化的庭院空间。

(4)U形围合 (图1-1d)三面由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其侧界面只有一面有机会向外界敞开,庭院空间与建筑的结合变得更为紧密。

(5)四面围合 (图1-1e)在这种模式中,建筑对庭院呈环抱之势,庭院空间位于建筑的中央,完全处于建筑的包围之中,形成建筑中的内院。内庭院与外界隔离起来,远离城市的喧闹,空间围合度高,向心性强,利于产生归属感。

2 庭院空间的特性

2.1 内向性 庭院空间是一种四周封闭而中心开敞的空间,边界成为封闭的形状,围闭的边界产生空间的张力,指向空间内部,使空间具有向心、内聚的性质。人位于庭院中,向外的视线被周围的实体要素不同程度的遮挡,于是转而投向其内。庭院空间的内向性成为它的重要特性。

2.2 复合性 庭院空间具有复合性。这种复合性首先是“内”与“外”的复合。通常我们把建筑物的室内视为内部空间,把建筑物的室外视为外部空间,典型的室内空间是由侧界面、底界面、顶界面同时界定而成的,但是也有不少建筑空间,只有顶界面覆盖而无侧界面围合;或是只有侧界面围合而无顶界面覆盖。这种情况就很难说它究竟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庭院空间的复合性还表现为“自然”与“人工”的复合庭院空间又具有相当强的自然性,关键在于顶部的开敞,自然界的各种要素被引入进来,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历来将庭院看作自然的缩影。正因为如此,庭院空间往往被视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之间的过渡与中介。

3 庭院空间的形态特征

3.1 平面形态

(1) 规则形 常用于庭院平面边界的规则形包括矩形、正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以及它们之间的复合形等。这些规则形的平面常常都是对称的,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分析,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严谨、平衡、理性秩序较强,因此通常被用于性质较严肃、庄重的建筑中。

(2)不规则形常用于庭院平面边界的不规则形包括由折线、自由曲线等围合而成的形状。庭院的不规则形平面比较自由,更易创造出生动、富有变化的空间。这种形式,有时是来自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时则是有意识的创造。由于其几何秩序不能被人明确的把握,因此能给人带来迷惑、好奇、令人期待和耐人寻味的心理感受,空间往往极富变化与魅力。同样,如若把握不当,则会出现凌乱、松散等问题。

3.2围合程度

空间的围合程度亦即空间的封闭性往往影响着人对空间的认知。封闭性较强的空间,空间本身的形状和尺度能被人清晰地感受到而得以强化;而封闭性较弱的空间,空间的形状和尺度是模糊而被弱化的,实际上,中国南方民居中窄而高耸的天井空间并不使人感到压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侧面极为开敞,从而消解了窄高的空间本身对人的影响。

由于顶面是开敞的,庭院空间的封闭性主要来自实体的侧界面的连续性。

3.3 方向性

任何形态的庭院空间实质上都有其方向性。首先从空间自身的形状上来看。在水平向度上,不管庭院空间的具体平面形状如何,实际上只有两种基本的模式:“块状”和“条状”的。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应当避免过于强烈的方向性对庭院空间的内聚感和私密感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能在保持庭院空间的内向感和私密感的基础上,恰当的利用这种方向性,则会获得特殊的效果。

4 庭院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庭院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者间的衔接。庭院空间与相邻的室内空间共有同一个边界,本文将这些不同的方式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外接、咬接、融合。

4.1外接

所谓外接关系是指建筑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相邻的界面较为封闭,两者的空间独立性较强,空间的交界面展示的是一种相互排斥的作用,室内空间仅通过少量的门窗洞口与庭院取得联系。

4.2 咬接 所谓咬接关系是指建筑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局部的空间叠合,庭院仿佛嵌入到建筑体量中。咬接而形成的叠合空间成为两者间的过渡空间,常见的类型有檐廊、底层局部架空、局部凹进空间等等。

这种过渡空间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在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之间形成性质不定的中间领域,使两者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太突然,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和景观的层次。

其次,这种过渡空间处在院内空间和室内空间的交界处,并无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一种复合的空间,因此功能性不明确,可作为动态的交通空间也可作静态的休憩、交往空间之用,为人们观赏、随时进入庭院空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可以极大加强庭院空间的场所感。

4.3 融合

融合关系指的是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两者的空间关系更强调了互相流通而并非分隔,创造出内中有外、外中有内的交融效果。实际上这就是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模糊两者空间的界限,达到由此及彼、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也分为几种情况:

(1)庭院空间与周围的建筑空间几乎完全没有阻隔,空间充分交融,获得最大可能的空间连通,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间的流通”。

现代建筑中玻璃这种透明材料的普遍运用,更使空间的融合有了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可能性。在界面不必开启的情况下,从视觉上模糊室内与庭院空间的界限,使空间具有连续感和整体感。例如,外墙利用镜面玻璃或者大面积的落地窗户,这也是现代建筑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2)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的融合,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做法——“庭院入室”。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完全可以在室内营造出室外的庭院空间效果,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给庭院空间加了顶界面,使其变为室内空间。因此人们更习惯称这种空间为“中庭空间”。

小结 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庭院空间在建筑中的表现进行分析。首先从建筑如何围合庭院的角度,归纳出庭院空间的五种基本生成模式,并分析每种模式的表现特征,然后从分析庭院的空间特性入手,庭院空间的内向性是获得庭院空间私密性的重要保证,复合性则使得庭院空间兼具了室内与室外、人工与自然的双重属性,因此庭院空间利于形成场所感;接下来对庭院空间的形态特征作以描述,说明庭院空间通过其自身平面形态、围合程度、空间方向性的不同变化而产生了丰富的空间效果;最后着重分析庭院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的三种结合关系即外接、咬接和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分隔又联系,可以说正是由于对“分隔”与“联系”这对矛盾更为深化而和谐的表达方式的不断探索,才给庭院空间的创作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77~127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张敕. 建筑庭院空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30

5上海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刘大平.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5

7赵凯.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0

上一篇:基于城市设计理念下的中央商务区(CBD)规划研究 下一篇:环境温度对混凝土地坪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