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培忠眼中的语文学科特点

时间:2022-10-01 05:48:54

丁培忠眼中的语文学科特点

丁培忠先生去世整十年了,这十年,正好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十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和比较,比较丁培忠先生生前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哪些是和课改精神契合的,他的哪些思想和做法被“课标”吸收,小语整改为课改打下了哪些基础,假如他还活着,课改中的哪些倾向他会摇头且极力矫正。

语文教学跌跌撞撞走了百年,争论了百年。核心是对语文学科特点的把握不准。一个学科一百年来连学科性质尚且不清楚,其教育成效一定是堪忧的。丁培忠先生在此是下过大功夫的。

丁培忠对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的把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靠语文知识传授,而主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

丁培忠先生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讲过:“必须明确,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指的是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的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强行地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而收效甚微。”(1999年《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早在1978年,丁培忠先生就在《试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一文中,通过对小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分析,提出“学习口头语言的基本方法是多听多说”,通过引证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学习语文的经验和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切身体验,说明“学习书面语言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从多读多写中学习,从多读多写中熟练,从多读多写中巩固,一句话,在读写的实践中学会读写”。“学习语文的道理千条万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几个字: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也好,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也好,不管‘化’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这几个字。离开了‘多读多写’,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犹如缘木求鱼。”丁培忠先生二十几年前说过的这些话,与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出一辙。

二、语文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要实行“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概念,虽然不是丁培忠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但在他的论著中早就蕴含着这样的意识。1981年他在《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中说:“语文课本,每学期充其量不过三四十篇课文,这么一点课文,老师教得再好,学生学得再好,也不过那么一点分量,单靠这么一点文章,就想培育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不能说绝对不可能,至少恐怕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很低,原因当然在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但同时与学生课外阅读得太少是否有关,是值得研究的。”1988年,他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语文课跟其他许多课不一样,其他课有时也接触到,但比较少,语文课不是这样,它随时随地可以学到。”“语文能力是怎么来的?大多数的语文能力是学校课内打下基础,在课外得到发展的,一般都是这样。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母语的学习,即使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且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课本教学完成的。事实上,学生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而且无数事例表明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比较高的,无不得益于语文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这些论述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美国教育家语)的观点,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不以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为学习主要目标

语文教材是例子,这是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论断。丁培忠先生对这一论点有着全面深刻的理解。他说:“语文教材是例子的论断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揭示了语文课同其他一些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程的根本区别。我们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例子,但不能说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例子,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例子。”“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有选做语文教材的资格,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语文课恰恰相反,它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一个注重内容,一个注重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对象,一个着眼于表述工具,这就是其他学科跟语文这门学科相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是我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教历史课,地理课,只要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语文课,如果学生仅仅知道了教材上讲了些什么,却不能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任何例子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凭借。语文教材是读写训练的凭借,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同时“语文教材既然只是例子,那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好教材,必须在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四、思想性与工具性统一,思想教育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进行

丁培忠先生在强调语文训练的同时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他说:“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体例编写,典范的言语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基本的方法是:从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领会思想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研究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思想教育要融入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说教、穿靴戴帽。

五、以读书为本,丰富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所有方法中,丁培忠先生特别强调多读书和对好的文段篇章熟读成诵,加强语言积累。他说:“要充分吸收前人运用语言的经验,包括他们创造的大量丰富的语汇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要吸收这些东西,主要的方法是多读、熟读。一篇文章,熟读它几十遍,就可能终生不忘,文章的语汇就可以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笔下苦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看上去好像是语法修辞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由于读得太少,肚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东西。”“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对语文的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子就可以化作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流淌于口头。可是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言语作品,只要牢牢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

六、“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主体

丁培忠先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始终注意教与学关系的研究,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他说:“教学,归根到底得学生自己学;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须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等,都无法通过教师的教直接实现,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才能实现。”“如果说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话,那么,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应如此。这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要培养的主要是‘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不是教师讲出来或教出来的,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整体改革、综合治理

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丁培忠先生历来积极支持、指导各项单项改革,但更积极倡导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进行整体改革。他说:“应当承认,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少地区、学校的改革,仅仅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某些方面、某些局部的问题,或把一些局部的改革误认为是全局的改革,因此,虽然付出了不少心血,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的整体改革应当包括学科的整体改革。但多数进行整体改革的学校,往往着眼于教学工作的共性,很少把每个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学科领域的整体改革。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全面研究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改革。”“语文教育活动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天地里,既不可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理想的发展,更不可能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应该从整体着眼,全面规划,探索一条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路子。”

上一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协作 下一篇:品德课堂无效教学的透视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