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于同化与异化之间的威利.洛曼

时间:2022-10-01 05:20:25

摘 要: 小说《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在剧中经历了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并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冲突,引起了身份危机。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威利的身份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小说《推销员之死》 生态批评 身份危机 同化 异化

一、引言

小说《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主要讲述了男主角威利的一生,以及最终导致他死亡的那不切实际的梦想。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威利遭遇了各种身份危机。究其原因,皆是因为在各个不同时期,威利以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给他带来了困扰,也使得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思想、态度都发生了数次转变,在同化与异化的更迭中反复。在生态批评视角下,威利的这种身份危机就是一种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自然观方面的危机。

二、生态批评简介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评述和研究的文学批评,它倡导在以生态的视角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建立其生态观念与忧患意识。在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运作下,不同的事物或被同化或被异化,所有事物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不管成败与否,最终的结局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结果有好有坏,我们却不能断言在变化过程中是同化好还是异化优,是同化起到作用大还是异化产生的影响多。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代,会对不同的事与物起到不同的作用。这样的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剧中男主角威利的心路历程而言,他从年轻时代到年老时期,对工作、生活和家人的不同心境、态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他的变化是一个从同化到异化最后又回归的过程,他的人生也由高峰到低谷最后回到了原点。

三、威利身份的转变过程

(一)自然的人:亲近自然的真实自我。

生态批评是对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年轻时代的威利,拥有希望与梦想,充满斗志与激情,盼望着到广阔的大自然中一展拳脚。虽然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推销员,但他却以极大的热忱对待每天的工作。他待人和善,对全部客户都热情有加;他兢兢业业,对所有工作都全心投入;他热情洋溢,对每个家人都关怀重视。那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舒适的。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很多描写他那悠然自得的生活片段,例如:“看见了一种非常漂亮的吊床,下一趟我想买一个,咱们把它吊在这俩棵大榆树中间,够意思吧,在树枝底下一摇晃,嘿,孩子们,那才叫……”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说话时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房屋周围是绿树成荫,一副自然天成的绿色环境,躺在绿树包围的吊床上享受闲暇时光,那种惬意悠然自是不用言说。他在对本解释为什么搬到布鲁克林时说:“没错儿,这儿有长虫,有兔,还有――我就是为这个搬来的。”他的言语中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那种纯净美好的自然生活的向往;而这种自然的生态世界是一个平衡的世界,所有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都保持着某种平衡与和谐。不难看出那时的他是属于自然世界的自然人。

与此同时,剧中还有一位颇有建树的推销员,他和威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侧面反映出威利渴望与自然同化的潜意识。这名推销员在业内颇有人缘,算是功成名就的一类人。很多推销员包括威利都很尊敬、崇拜他,把他当作业内的典范加以膜拜,甚至连他死后都让人难以忘记:“他死的时候,好几百个推销员跟买主都去给他送葬。好几个月之后,大伙儿在火车上说起他来还掉眼泪。”

他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为什么很多人都会缅怀悼念他?他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众人?这种种的疑问都能在文中找到蛛丝马迹。“那年月这一行里讲的是人品……讲的是尊敬、义气,有恩必报。现在,光剩下谋利,再谈交情、义气,没人理你――不讲人品了。”这段描述虽仅是说明当时和现在的推销员品质上的不同,但我们却能发现这个推销员深层里潜藏的一种平衡,那是一种自然属性的外部与内部的平衡,也就是说外部的物质生态与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态的平衡。这就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出他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了。

首先从外部来看,只有当他的业务熟练业绩不俗时,人们才会认同他是一名出色的推销员,也才会把他当作佼佼者铭记于心难以忘怀。他在外部物质世界里创造了财富,也为自己赢来了声誉,博得了众人的认可。

其次,他也必定是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因为只是单纯地依靠业绩并不难完全获得人心,要让别人对你真正尊敬,必须让他们心服口服;要让别人对你真正贴心,必须让他们从精神上觉得你是伟大的。而这名推销员一定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给众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使得他人更依赖他、更敬仰他、更喜欢他。

最后,他的众多优秀品质为他的成功添砖加瓦,同时给我们展示了他对待人们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他对待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善待自然、保持平衡,自然一定会回馈社会。否则,我们一味破坏规则、不讲情义、放纵自己,只会让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受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临死时,他的脚上穿着“绿绒拖鞋”,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生命力与旺盛的精力。那种对生命自然的态度彰显着他的自然属性,也暗示着他是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很好的结合体。这名死去的推销员,就是两个不同世界同化的产物,他保持了双方的平衡并最终回归了大自然。威利对此人的格外崇敬也暗示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崇敬,此时的他是个自然的人。

(二)社会的人:与自然脱离的异化自我。

在生态批评的概念中,以社会为含义的世界扩展到包含万物的整个自然界,环境也扩展为包括“自然的”与“人造的”世界的范畴。此外,基于“人的思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生态批评被定位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威利在岁月的流逝中,在社会的变化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沉溺于巨大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行为之中。他变得混乱、消极、挫败、绝望,最终迷失了自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高兴到悲伤、从成功到失败、从人性到堕落,一步步的从同化走向了异化。他的变化可以从他对不同人物的态度窥见一斑。

首先,看威利和其他推销员的关系。以前的他自信乐观,虽然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但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可是后来的他充满挫败感,开始在意别人的嘲笑。他被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最后像是战败的士兵一样被扫地出门。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人愚弄排挤甚至抛弃,就像动物界里的优胜劣汰一样,不被同化就被异化。

其次,在老板霍华德的眼中,威利只是个挣钱的工具,一旦他不再能为公司挣得利益,他就变成让人想抛弃的负担了。当霍华德的父亲在位时,威利是个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为公司创造了不少财富,也可以分得不少的佣金,可是霍华德却嘲笑他:“算了吧威利,你从来也没拿到过。”当霍华德接任后,威利渐渐老去,不再像以往那么精力充沛,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创造出不俗的业绩,作为老板的霍华德翻脸不认人:“伙计,谁都得凭本事吃饭。”“没法子,亲是亲,财是财。”“我从石头里可挤不出水来啊,老兄。”表面上的称兄道弟看似亲密,实则暗藏玄机意图解聘,剥削者的嘴脸展露无疑。这种残酷的现实也促使威利从同化走向了异化。

再次,从威利在大儿子比夫眼中形象的变化也不难看出他的改变。从前的他在比夫眼中是个形象高大的好父亲,可以为他遮风挡雨,解决一切困难。然而后来的威利却被比夫唾弃:“你两面派!你是虚伪、卑鄙的两面派!”究其原因,是威利和某妇人调情。如果威利是真心诚意地对那个妇人,还多少能显示一下他仅存的良知。可是威利却说:“我对她没感情,比夫。我就是寂寞,寂寞得要死。”这句话泄露出威利堕落的直接原因,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欲望与压迫,只追求物质世界而忽略精神世界的社会。

最后,“这儿什么也看不见!这一片地方全叫他们用大楼封起来了!”表面上被封的是物理构造上的生活环境,实际上被封的还有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人们不自觉地被异化,逐渐与原始自然状态脱离,剩下的只有空虚寂寞与无限的痛苦。威利的堕落是社会造成的,更是人们和社会与自然脱离的结果。

(三)最后的回归。

生态批评主张人类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认为人类已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土地社区中的一员,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成员生死与共。在经历了各种际遇不同遭遇之后,威利禁不住回想过往,那些幸福快乐舒适的生活,那曾经的美好浮现眼前。在他的回忆中,到处都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唉,本,怎么才能回到从前那些好日子去呢?那会儿总是阳光明朗,全家一条心,冬天去滑雪橇……总有好消息,总是有奔头,有盼头。”而现在“它们把咱们在这儿憋死了。砖墙、窗户,窗户、砖墙。”“整个地区就呼吸不到一口新鲜空气。草都不长,后院连根胡萝卜都种不出来。”“那个包工的把那两棵树砍掉了……他们把这片地方毁了。”“你闻闻这座公寓大楼的臭味儿!”这种种的抱怨与对比告诉我们威利越来越厌恶现在的生活和社会,也开始慢慢厌恶自己。造成这种后果的主导是人,“就是人多了!这个国家就要毁在这上头!人口失去控制了。竞争激烈得叫人发疯!”人类自己毁坏了生存环境和大自然,最后只能自食其果。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威利看透了,想开了,决定回归自然世界。“一个人可不能怎么来就怎么走啊,总得留下点什么啊。”出于这种想法,威利买回了种子在院子里耕种,为了林达,为了这个家,或许更是为了他自己。既然回不了过去,那就在生前尽可能留下点什么,带着这种想法,威利试图找回自己,但结果却只找到了回归自然的最终路――死亡。“他转了一圈,好像是在寻路,各种噪音,脸,人声似乎都蜂拥而至,把他围住,他挥手驱赶他们,喊着”。内心的惶恐与挣扎,让他明白了无止境地征服大自然脱离自然属性所付出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活提高与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威利在社会和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当不同的角色在实际生活中发生冲突时,威利变得混乱迷惑,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身份所在。他在物质世界与自然世界中摇摆,在同化与异化中转化。由于他一味诅咒这个世界和人类,而非承认现实的局限性,他的生活成了悲剧;由于他从自然世界中异化而出,他自己成了一个悲剧。他在同化和异化中的转变过程导致他最终的毁灭,这也警示世人,应该善待环境、善待自然、善待自己。

参考文献:

[1]阿瑟・密勒著.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医术语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下一篇:《报刘一丈书》艺术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