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民:探索武强年画的新生命

时间:2022-10-01 03:43:25

戚建民:探索武强年画的新生命

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而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一时间也在四川成都拉开了帷幕,这充分说明,从国家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新的台阶,就是已经从最初单纯的热情和艰难的传承,走上了通过感受和沟通,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新路。

木版水印年画在香港

2006年7月,香港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张“特殊”的木版年画。它既保留着传统武强年画的风格特点,同时,色彩更鲜艳,工艺更精美,底色还展现出清晰的木纹理,这在传统的木版年画中是非常少见的。

不久,香港艺术馆将这张年画的制作者戚建民邀请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现场演示和制作。六天时间,香港市民和各国友人大约二百余人次兴致勃勃地观摩了表演,包括一些七八岁的小学生也上台体会民间艺术的奇妙。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展览结束后,两名香港某艺术学校的学生执意要拜戚建民为师,一路跟到了河北武强,在戚建民家住了整整一周,学习这种传统中别具新意的年画制作。

戚建民回忆说,这两个小家伙,就像两个小喜鹊,一路叽叽喳喳,问这问那――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会做的人越多,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越强。

不是传承人,胜似传承人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戚建民不是武强年画的“传承人”,但是,以他几十年对武强年画做出的贡献,又远远超出了一个传承人所能做到的。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恢复、抢救武强年画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戚建民就站在这一工作的最前沿。他在历任武强文化局长、年画社长、年画博物馆馆长期间为武强年画的发展默默做了大量工作,于1983年10月经国家文化部出版局批准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唯一有出版权的“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后建立武强年画博物馆。在艰苦的条件下主持完成了年画博物馆第一期主体工程及陈列,并于1992年开馆正式向社会开放,从此武强年画有了自己的殿堂。93年12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之乡”。当年即有27个国家的文化参赞来参观考察。戚建民说,从此,武强年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拥有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土生土长的民间版画艺术赖以保存、延续的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影响,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传统年画市场萎缩、萧条,武强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最好的保护是赋予这一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

戚建民说,今年初,武强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批准,对武强年画来说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的年画资料收集起来了,殿堂有了,年画受到了保护,但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它们都收进博物馆陈列起来让后人参观,更重要的还是让年画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更多的人能喜欢、欣赏武强年画,让更多的人去做更精美的年画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因此,戚建民一直在思索木版年画定位和发展的方向。退休以后应邀去东京参加第二、三届中国版画国际研讨会,与国内外的木版画学者建立了广泛联系。为日本、台湾的著名版画家设计、制作、加工各种形式的木版画五十多个品种,木版水印三万余张,在版画界颇具影响。在多年的版画制作中,戚建民吸收了一些现代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技巧,并有选择的揉合到武强年画的制作中,使武强年画的制作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艺术气息更浓,装饰性更强,更加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而又不失传统、古朴的艺术特色。

如今,戚建民的作坊和他的“德艺斋”画店,构成了“前店后厂”的传统模式,出品的年画销往大江南北、海内外,在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珠海等地设有分店。许多国外的版画爱好者也通过各种渠道慕名取经或选购。

戚建民说,让更多的人接受、喜欢、崇尚我们传统的木版画,让它登上大雅之堂,让更多的人来制作、来从事这一行业,让传统的民间艺术通过市场更广地流传出去,使它具备崭新的生命和土壤,就是对这一民间艺术最好的保护和弘扬。

上一篇:翟建平:用“方言”倾诉 下一篇:品牌时代的城镇白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