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性老龄化的理念及功能分析

时间:2022-10-01 03:19:07

产出性老龄化的理念及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0.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出老龄化主张从“优势”视角认识老年人和老年期,将挖掘老年人口的潜能视为老龄化的应对之策。产出性老龄化既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福祉,又可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因而为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视角。推进产出性老龄化应破除年龄歧视,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完善政策设计。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人 产出性老龄化

“产出性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西方,老龄化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90年代前,人们一般将老龄化定性为“危机”或“问题”,以凸显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90年代后,受后现代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学界开始关注老龄化自身的潜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活跃老龄化等新概念,以探索老龄化的多样性和积极图景。产出性老龄化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理论转向。

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eing),又称“生产性老龄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其一般被界定为“发挥个人能力从事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老龄人口的任何活动,而这种贡献并不考虑老年人是否得到报酬。”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自我成长等行为能够降低其脆弱性,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贡献,也具有“产出性”,因而主张对“产出性老龄化”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定义。

可见,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产出性老龄化是从“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和老年期的。它反对依据生理年龄将老年人标定为“依赖者”或“非生产者”,认为挖掘老年人口的时间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实现“产出性”的老龄化。表1比较了产出性老龄化与传统老龄观的不同。从表1的的比较中可见,产出性老龄化对老年期、老年人、晚年生活及人际关系做了正向阐释。其视角下的老年人是自主的、有能力的、成长的,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身心调适和社会参与,获得有希望的、有产出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进一步说,产出性老龄化之所以将老年人的“优势”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老”的认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传统上,人们常常将“老”定义为衰退或失能,认为老年人应当从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撤离”,要求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和保护。由此,老龄化的结果就必然是消费性老龄化(consumptive aging)。而产出性老龄化的倡导者认为,“老”是被社会建构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不仅可以延后,而且有望保持较长的健康状态,因而个体的年龄与产出性并非高度相关。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压力,但也蕴含着资源。

“产出性老龄化”的积极功能探讨

从实现方式看,产出性老龄化包括了两个面向的活动:一是“外向性”活动,如继续就业、做志愿服务、照料他人。二是“内向性”活动,如继续学习、发展能力、自我实现等。虽然前者相对而言更富“利他”色彩,但后者无疑也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可能。由此,老龄化作为人口演变的自然过程就被赋予了积极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可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福祉

首先,产出性活动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自养能力,因而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亲属的依赖,并促进家庭资本存量的增加。其次,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拓展社会资本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因而有利于其维持自信心和效能感。既有的实证研究已一再证实:参与社会改善了老年人的自我功能,增加了其对生活的期望,使之更为坚强和乐观。再者,老年人参与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离群索居对身心功能造成的损害,促进了健康老龄化。正如Kaye和Butler等人的研究所发现的:产出性活动使美国老年人的残疾率明显降低,他们对健康状况的自评结果更趋积极。

(二)能够助益经济发展

首先,产出性老龄化倡导老年人延长职业生涯,可以为经济发展储备更丰富的人力资本。其次,老年人继续就业也意味着养老金发放时点的延后和社会转移支付压力的减轻。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退休年龄每提高1年,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0.6-1个百分点。而且,推迟退休也往往伴随着社会保险缴费期的延长,因而有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再者,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非正式照顾,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正如澳大利亚长者协会在2009年报告中所指出的,“老年人对GDP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如果把他们提供的无偿照顾儿童和残疾人的工作交给领薪人员去做,每年的经济成本将高达48.11亿美元。”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建设

首先,老年人运用知识和经验,发挥专业和特长,可以补充机构正式服务的不足。例如,我国老龄委发起的“银龄行动”就动员了许多老年知识分子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医疗服务、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互益团体,从事慈善或公益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再次,老年人照顾家人、关爱他人,也有助于融洽代际关系,推动利他主义精神的传承。在美国,非营利组织“老人团”推出的“退休老人志愿服务”、“寄养祖父母方案”和“长者之友”等项目就调动了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与服务能力,其成功经验已被载入2009年联邦政府颁布的《肯尼迪服务美国法》中。

总之,产出性老龄化为应对“人口革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积极视角,即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能力不仅可使老年人自身和家庭获益,而且也能够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以“产出性老龄化”应对我国老龄社会的挑战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3亿增长至2009年的1.67亿,并将在本世纪上半叶加速发展(见表2)。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发达国家已出现的社会福利需求增多、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巨大、社会抚养比上升等问题也必将会困扰中国。既然老龄化不可回避,那么未雨绸缪自是题中之义。

笔者认为,推动老龄社会的继续发展固然应依托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但造就能动的参与主体,借鉴后工业社会的成功经验,推动老年人口的潜能转化也不可忽视。

(一)转变老龄观,破除年龄歧视

传统观念强调身心老化的绝对性,主张依据年龄分配社会角色,从而建构了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老年人被要求“撤离”,采取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风格。这不仅忽视了老年人的多样性,强化了其作为“边缘者”的角色,而且也使老年人力资本处于闲置状态。可见,“年龄歧视是产出性老龄化的主要对手”,推进产出性老龄化首先应促进社会老龄观的转变。

对此,老年机构、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开展权威性的调研研究,肯定老年人口的贡献;通过正面的宣传报道,重建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大力倡导产出性老龄化理念,解构“年龄”与“产出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在制度层面要针对年龄歧视进行立法。目前,美、英、荷等西方国家以及邻近的日、韩等数十个国家都已出台了相关法案,制止基于年龄设定障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也应加快这一立法进程,推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建设富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和谐社会。

(二)学习成功经验,增加老龄化的产出

当前,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后工业国家已经启动了产出性老龄化,并取得了一定经验。

推进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

其一,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升参与能力。包括:开展老年职业培训,为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角色适应辅导,发展社区教育体系,向老年人开放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等。

其二,以志愿服务为重点,并辅之以健康老龄化策略。主要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进行志愿服务立法,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卫生福利资源的投递,通过社区干预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其三,延长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政策。目前OECD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比我国晚7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达40%以上,日本、冰岛、新西兰等国甚至达到了70%,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同时,通过改革养老金政策,发达国家已经遏止了提前退休的势头。它们采取奖励劳资双方的政策,使老年人能够“工作更久”。

其四,支持老年人提供非正式照顾。通过舆论宣传、经济补贴、心理及技能辅导等,鼓励、协助老年人照顾家人、亲友和邻居。

(三)创造参与机会,完善制度设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老龄化的产出性是参与主体与机会结构互动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老年人具有产出能力和参与意愿,而社会的机会结构又是开放的,产出性老龄化就会大大增加。由此,提供参与机会是推进产出性老龄化的又一关键。实践经验显示:采取政策优惠鼓励各类组织使用老年人;加强政府在理念宣传、项目示范、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作机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服务项目等,皆有助于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机会。

当然,推进产出性老龄化也要警惕3个误区:一是如果将产出性参与“义务化”,就会加剧老年人的不公平感;二是如果只关注“老年精英”的社会参与,就会加剧老年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三是如果不能关照老年人口的多样性需求,就会降低产出性老龄化的效果。为此,在政策设计时应强调灵活性与包容性相结合,注重倡导与强制之间的界限。因为产出性老龄化所期冀的是自主的、积极的、多样化的晚年生活。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产出性老龄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M-H. Nancy, J. Hinterlong & M. Sherraden. 2001. Productive aging: concepts and challeng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A. C. Mui & T. Shinbusawa. 2008. Asian American el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N. M. Peel. 2008. "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eing activity: The association with fall-related hip fracture in later life." European Journal Ageing, 5

4.W. Kaye, S. Butler & M. Webster.2003. "Toward a productive ageing paradigm for geriatric practice." Ageing International, 28(2)

5.OECD. 2005. "High-level policy forum ag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Brussels." 17-18,October.www.省略/site/0,3407

6.E•Ozanne.澳大利亚产出性老龄化的政策和项目[A].第5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C].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9

7.赵怀娟.“生产性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赵怀娟(1974-),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刍议我国知识工作者的过度劳动问题 下一篇:高校餐饮采购联盟形成与阻碍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