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的宋文化现象

时间:2022-10-01 02:44:19

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的宋文化现象

摘 要:本文主要以福建长乐仙岐显应宫妈祖神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参照宋代社会文化发展概况和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着重对影响其造像艺术风格的主要社会因素进行归纳和剖析。一方面,因宋代皇帝重文抑武,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指向影响了当时佛教造像的风格,使得显应宫妈祖神像偏于典雅质朴,清淡雅致。另一方面,宋代美术的世俗化就使得宋代的宗教美术淡化了神权的色彩。其造型上神秘而质朴,细微的表情显露其不同的气质,极富世俗气息。其衣纹舒展自然,塑造比例适度,这些特征都反映了宋实美术主义的审美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工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显应宫;妈祖神像;宋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52-02

一、福建长乐仙岐显应宫妈祖神像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受到的影响

(一)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受到宋代社会审美思维和文人士大夫美学思想的影响

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其发展程度也是在宋代达到鼎盛。宋朝是一个有趣的朝代,于此同时又有着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宋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很高的,在唐代的雄浑基础上又进入一个科学发现的高峰期,宋的文学艺术更是以宋词为代表和唐的成就几近并列;宋代的贸易更是突飞猛进,城镇经济空前发达。但另一方面,宋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面对金和元的滚滚铁骑屡屡败下阵来,檀渊之盟、靖康之耻等一系列的懦弱表现,仅仅依靠少数的精兵良将也是不堪一击,大好江山拱手相让给了金和元。宋朝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究其缘由,主要与当时宋朝建国以来一如既往的重文抑武的思想政策有着极大的关联。

显应宫妈祖泥塑像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这样的社会条件涌现出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有著名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人。苏轼的《书鄢陵王主薄画折枝诗》这样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②这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他主张必须抓住某些物态的审美特征,用艺术的眼光来处理,无关痛痒的枝节可以省略,懂得取舍,否则就会“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许便倦。谨毛而失貌,舍本以逐末,就会失去诗意。”②苏轼认为艺术的真正内容,是达到一种意境,凌驾于所描摹的自然物象之外。回到显应宫妈祖神像,其衣纹简练又不失写实,人物表情淡然脱俗,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影响了整个宋朝艺术作品的创造风格。致使它的造像风格与唐的浮华非凡有着极大的反差,而趋于洗练简化的风格,造像整体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正如清水芙蓉般的朴实无华。

总的来说,宋和唐正相反,它是一个内敛的朝代。宋的社会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再像秦汉时那样雄心万丈,也失去了大唐的气度非凡,而是将人内心的思维或某种情绪化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此看来,这就造就了宋的雕塑作品偏向文弱温婉的作风了,在历史上宋的雕塑高峰期已经过去了。与雕塑语言匹配的阳刚、恢宏都与这个时代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而佛教造像也未能幸免其雕塑发展的桎梧。不得不说,宋代的雕塑比之唐代的辉煌华丽,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及唐代的。从雕塑追求量感上来看,宋代雕塑文弱的风格是很难超越前代的。虽然如此,宋代雕塑比之前代还是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的。其朴素淡雅,富有文人气息的艺术风格却极具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显应宫妈祖泥塑神像刻画的妈祖形象本身是女性塑像,其风格自然偏于温婉可亲型,这座妈祖神像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它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思想愿望,表达了宋人内心对于妈祖的信赖。

(二)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兼收并蓄、精致古典的审美指向

在艺术上,我们万不可以功利性来评判两宋,如果说盛唐是触目惹眼的,那么两宋的兴盛则须悉心体会。在艺术审美创造领域,宋代首先全盘接受了唐代诗文书画全面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一些创新。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与品格,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古典,顾名思义,就是趋于写实。在显应宫妈祖神像的塑造上,艺术家用洗练的手法表现形象,在动作、姿态上有意识省略某些细节、不拘泥于局部的型,而紧紧抓住妈祖形象特征,用大胆概括又不失写实的手法,显示纯朴、自然、简洁的民间风格。彩塑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它贯穿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到了宋代,彩塑艺术的发展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宋代美术的风格与前代有很大的变化,强调文人的意境,而不是唐代的那类贵族气派。宋代是历史上画院规模最大的朝代,其创作力量相当雄厚。而在民间,也出现了很多文人士大夫,显应宫妈祖神像在雕刻手法上可以看出宋代的细腻、清秀和贴近生活等特点,线面并重。其衣纹舒展自然,塑造比例适度,反映了宋实美术主义的审美特征。两尊妈祖神像都是出于宋代民间艺术家之手,且都是出土文物,其造像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洋溢着朴素淡雅的文人气息,衣纹简练又不失写实,表情形象自然。可见宋代雕塑的整体风貌,宋代的妈祖造像在佛教雕塑中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三)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的世俗化

宋代的宗教美术淡化了神权的色彩,佛教造像侧重于市井和平民文人的生活,菩萨的形象倾向于社会中下层的劳动妇女化,而罗汉的形象,往往是以庶民乃至流浪乞丐为原型塑造的,崇高华丽的楼阁,也被简陋偏僻的岩穴洞窟所替代。宋代宗教美术创作,多出于民间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它们的观赏对象,也主要以市井百姓为主。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看,人们切身的生存需要所培养起来的现实主义观念,使人们更重视眼前利益,于是,人们到寺庙佛窟烧香拜佛的举动往往出于世俗的、祈子、祈寿、升官、发财等目的。由于宋代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宋代城市平民阶层迅速壮大,大多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都渗透出市民的审美趣味。以此来审视显应宫的妈祖造像,显而易见地,妈祖是确有其人的,那些神奇的妈祖传说也都来自于民间,不论是妈祖的外形,衣着特点都形成于民间的审美思维。显应宫妈祖神像正体现了宗教的世俗化特点,神像的表情和蔼可亲,趋于写实,服饰特点是服朱衣。刚挖掘出土时神像栩栩如生,色彩亮丽鲜艳,人物形象贴民百姓,不同于以往佛教造像般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距离感。妈祖文化迎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现实主义观念,所以妈祖庙在宋代的香火鼎盛至极。而世俗化则是宋代佛教雕塑的普遍特点。

二、小结

综上所述,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的形成是与宋代文化社会条件息息相关的。从妈祖的起源,发展上看,宋代文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妈祖信仰的形成。不论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思想,还是宋代精致古典的审美指向,还是宋代宗教美术对神权的淡化,都促使显应宫妈祖神像形成一种世俗化,精致古典的艺术风格。宋代雕塑虽然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不及唐代的辉煌华丽,但其朴素淡雅,富有文人气息的艺术风格却极具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本文就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全面剖析了宋代的社会思想及等方面的状况对其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福建长乐显应宫妈祖神像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妈祖文化,推动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研究宋代佛教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德]汉克杰.徐龙飞译.笑-美学与宗教关系之若干观察[J].2008,(2).

[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4]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7]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9]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0]彭玮.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A].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21(2).

[11]魏跃进.宋代陶模造型蕴含的民俗文化色彩[A].艺术掠影[J].2008(1).

[12]驰骋.长乐显应宫巡海大神群塑中的番客[J].福州艺术创作研究所.

[13]马利霞.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6,(11).

[14]王家斌,王鹤.中国雕塑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我们的工作跟地震已经没有太多关系,只是熟悉了... 下一篇:双拳出击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