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时间:2022-10-01 02:17:05

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人物个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第一种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第二种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目前,就中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题材老套,结构简单,语言平淡是最突出的问题。如果把戏剧冲突的原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展现冲突的时候把矛盾细节化,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就能在作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中心,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这对于那些平日总为写作烦恼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下面具体谈谈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的方法。

戏剧冲突的方式中,第一种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写作中,一则可以凸显中心,二则可以彰显个性。

例如,学生在作文《那天,我看见妈妈哭了》中写道:

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了澡回房温习功课,还边吃东西边看电视。现在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要面临中考了,你还优哉游哉的。”我说:“刚刚回来,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行吗?”妈妈说:“行,等你考完试就可以让你看。”于是,我就跟妈妈顶了几句。

文中与妈妈争吵的片段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和人物个性的。可是这位同学却把如此重要的段落“轻描淡写”,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容薄弱,中心不够突出了。那么如何修改呢?可以通过双方在矛盾冲突中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对立的回合(即矛盾冲突的时间)来表现:

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径直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并随手打开电视机。(“我”的这些表现都是激化矛盾的原因)

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澡,然后回房里温习功课!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我说:“等一下!”我对妈妈的话表现得一点也不在意。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都火烧眉毛了!看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要面临中考了,还成天优哉游哉的。”妈妈的语调明显比平日提高了几倍。

我气鼓鼓地说:“我刚刚回来你就罗罗嗦嗦,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行吗?”

妈妈“刷”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我,语气凶极了:“想看电视,等你考完试再说!”(到此为止,矛盾升级。“我”的懒惰、不懂事以及妈妈“望子成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此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上的对立以及三个回合的争执,这些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但学生的写作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而直接过渡到下面,这也是造成作文枯燥无味以及人物个性不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考!考!考!你就会说,有本事你考考看!”我继续迎战“暴风雨”。

妈妈二话不说,拿起鸡毛掸子在我身上乱抽,边抽边骂:“我看是你有本事还是我的鸡毛掸子有本事!”(矛盾终于白热化了,文章的高潮也已经来到,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是矛盾白热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我只有躲闪,一边躲还一边回骂。

最后,我被抽中了几下……

几个回合下来,我还是屈服在她的“严鞭”之下……(最后还多加几笔,留有余味)

这样写就比原来充实和生动多了。

又如,另外一个学生写自己因为去网吧打游戏,被妈妈打了一顿,最后离家出走而把妈妈气哭了的经历,他刚开始是这么写的:

当我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妈妈出现了。她拉着我就走。

在指导这个学生写作时,我就问他:“你的妈妈发现你在网吧时有什么反应?比如她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的反应又是什么?你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说:“我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后面打了我一下。我当时就被吓了一跳,赶紧买单走人。”我问:“你妈妈没有说话,这代表什么?”他说:“生气了呗!我妈每次生气总是不说话,因为好戏还在后头!”我说:“对,就把你刚才所说的话写下来。”于是,他写到:

当我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一只手从后面猛抽了我一下。“谁呀!”,我不耐烦地向后一看,啊!是妈妈!我整个人都被吓得从凳子上跳了起来,马上到服务台买单。妈妈载着我回家,路上妈妈一句话都没说,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将会有一场暴风骤雨来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这样一改,文章立刻就鲜活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我继续问他。他说:“我被我妈打了一顿!”“她是如何打的?用什么打?你有什么反应?”“用一条小竹藤,打了我几下。我就和她顶了几句。”“好,那你就把你妈与你之间的矛盾冲突细节化,把你跟妈妈在言语、行动、神态上的对立写下来,能写几个回合就写几个回合。”于是,他写到:

回到家,妈妈直奔客厅,拿起那条细而软,柔而长的小竹藤,那时我被恐怖的气氛吓着了,忘记了逃跑,只听见“啪”的一声,我被吓得跳了起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跳舞。(矛盾开始升温,这里主要写妈妈的行动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成天都去网吧玩,家里又不是没有电脑。”妈妈说。

“我在家玩你又说我,我出去玩你又骂我,你真的蛮不讲理,我玩什么做什么都给你骂,给你打。”我气愤地说。

“是不是不服气?”妈妈说。

“是!”

“好,你等着!”只见鞭子在我眼前挥舞了两下,幸亏我躲过了。

“说不赢我就打,算什么君子!”我说,“难怪孔老夫子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啊?你可记得我是你妈!”又看见雷霆般的劈打。

啊!我中招了,痛极了!

我说:“你再这样蛮不讲理,我真的会发火的。整天只会骂我、打我,你还会做什么啊?”(四个回合下来,妈妈彻底被“我”的行为气坏了,矛盾白热化了。在母子的这些动作以及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以及“我”的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才为下文“我”的离家出走以及母亲的寻子埋下了伏笔,使文章水到渠成,不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她听了这句话,青筋都冒出来了,连忙劈打我,我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了。(水到渠成)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要把它的具体经过以及双方矛盾的重点体现出来,这样作文就不愁没有内容写了。

戏剧冲突的方式中,第二种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其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说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自身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冲突,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凸显矛盾,以达到突出文章中心的效果。

例如在《那天,我看见妈妈哭了》中,作者写到自己与母亲争吵了以后:

当我洗完澡回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回到房里睡觉了。我经过她的房间,听见一声小小的哭声,我偷偷地看到,妈妈哭了。看着妈妈哭,我便想起了当初跟妈妈顶嘴的话,妈妈白天干活到晚上都是为了我和弟弟的生活和学习,我居然不懂。现在我觉得内疚,不知道怎样好。我越看着妈妈就越伤心,一边看着听着一边心痛。

妈妈,我以后不气你了,不敢跟你斗嘴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以后会认认真真听从你的,妈妈我会争气。

于是,我推开门,冲到妈妈跟前,紧紧地抱住了妈妈!

这段文字的写作有些凌乱,内容看似感人,其实不真实。我问这个学生:“经过妈妈的房间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种情境下,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她说:“看到妈妈在哭,在用纸擦眼泪。我当时很后悔,想到平日妈妈那么辛苦,自己却那么不争气,很想刮自己两个耳光!”“除此之外,你有什么行动?你的妈妈又有什么行动?”“我没有进去惊动妈妈,只是在门外。”“你为什么在门外?”“因为我觉得不好意思。”“可是看到自己的妈妈在哭,自己不难受吗?”“难受,就是在门外看看,想进去又不敢进去,在门口跺脚。后来,我还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那不就是你的真实表现了!你的这些行动就是最好展现你当时的心理的,不要因此去虚构一些东西。”

等我洗完澡出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回到房里睡觉了。

我经过她的房间,听见一声小小的哭声。我从门缝里看到妈妈双肩一耸一耸的,两只手还不断地拿起纸巾擦拭眼睛。好不容易停了一下,仿佛想起什么来,于是,摇摇头,眼泪又出来了,又擦一下。我边看着妈妈哭,边想起了当初跟妈妈顶嘴的话,觉得自己真不懂事。

想想妈妈日夜不停地操劳,还不都是为了我和弟弟?我居然不懂!我越想越觉得内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又不敢进去安慰妈妈,只能急得在门口直跺脚。我越看着妈妈就越伤心。于是,在那个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通过“我”的这些行动以及心理的描写,再现了与母亲争吵以后,内心的后悔与不安,特别是“跺脚”“翻来覆去睡不着”等都是“我”内心矛盾的再现,很好地体现了“我”的性格特点。

当然,上面所提供的戏剧冲突的两种方式,即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创新,以求新的突破!

上一篇: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 下一篇:激趣 梳理 归纳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