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15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1 12:40:08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15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鼻内镜手术治疗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型57例,治愈47例(82.46%),好转8例(14.04%);Ⅱ型123例,治愈75例(60.98%),好转46例(37.4%);Ⅲ型35例,治愈17例(48.57%),好转9例(25.71%)。合计治愈139例(64.65%),好转63例(29.3%),总有效率93.9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有良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鼻内镜术;鼻窦炎;鼻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31-0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而鼻内镜手术能够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且能较好地保留鼻腔鼻窦功能。我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筛选手术资料完整、随访记录详实的215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1年12月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2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131例,女84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6.8岁,病程半年~3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脓涕、鼻塞症状。所有患者经医学筛查,根据中华医学会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症状,确诊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CT扫描显示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无骨壁吸收;术前鼻镜及鼻内镜检查鼻腔及中鼻道,见息肉样组织或中鼻甲肥大。其中双侧鼻腔病变者113例,单侧病变者102例,其中86例有头痛,47例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有前期手术史者12例,并发鼻中隔偏曲者9例,并发哮喘者1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为鼻窦炎、鼻息肉。具体临床分型和分期情况如下:Ⅰ型1期17例(6.98%),2期33例(14.42%),3期7例(2.33%);Ⅱ型1期21例(8.37%),2期65例(29.30%),3期37例(16.28%);Ⅲ型35例(14.88%)。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约1周。

1.2 手术方法: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取仰卧位,头部略抬高,用丁卡因浸润棉片做中鼻道、鼻底及鼻中隔黏膜表面麻醉。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根据CT所见及术中具体情况酌情扩大上颌窦口、额窦口、蝶窦口,开放筛窦及额窦,以利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充分引流。术后鼻腔常规填塞凡士林纱条。术中有息肉者用电动切割器切除,有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下鼻甲肥大者行微波射频治疗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鼻中隔偏曲者行黏膜下切除术和鼻中隔成形术。

1.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服用抗生素,术后48h分次抽出鼻腔纱条,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鼻窦内积血,局部使用呋麻滴鼻剂,气雾剂喷鼻至出院。出院后每周门诊复查,清理鼻腔分泌物,术后1个月内1次/周复查,1个月后开始随访。每次随访观察并记录病人鼻塞、嗅觉、分泌物、鼻腔粘连、窦口大小等情况,并依据观察情况,指导患者健康保健,及时修正治疗方案。

2.结果

2.1 疗效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慢性鼻炎的手术疗效。①治愈:自觉无鼻塞,无头痛,无脓涕,嗅觉恢复,各鼻道和鼻咽部干净,中鼻道及筛窦粘膜上皮化,窦口通畅;②好转:无鼻塞或鼻塞轻微,无头痛,脓涕较少,粘膜上皮化不完全或有小粒肉芽息肉样物,窦口仍通畅;③无效:上述症状未减轻或有所加重。

2.2 手术疗效:2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具体分型疗效情况如下:Ⅰ型57例,治愈47例,比例82.46%;好转8例,比例14.04%;Ⅱ型123例,治愈75例,比例60.98%;好转46例,比例37.4%;Ⅲ型35例,治愈17例,比例48.57%;好转9例,比例25.71%。合计治愈139例(64.65%),好转63例(29.3%),无效13例(6.05%)。总有效率93.95%。

3.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一种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新型手段,具有术野清晰、操作准确、微创、病变清除彻底等典型特点,该手术能充分保留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达到清除病变组织,重建鼻腔通道,恢复鼻腔功能的治疗效果。

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技术、术者的操作经验、术中鼻中隔及中、下鼻甲的处理、术后随访以及药物的应用都是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鼻窦冠状位CT扫描,部分行水平位CT扫描,确定病变范围和程度,制定切实有效的手术方案。术中的重点是解决窦口引流和中鼻甲的处理问题,按尽可能保留中鼻甲的原则,在清除中鼻甲病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矫形。术后应冲洗术腔,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术腔中的血块和痂皮。按时随访、及时清理术腔,目的是解决窦口引流、鼻腔粘连、息肉样囊泡、肉芽等,可促进创面上皮化,直到术腔完全覆盖正常的黏膜上皮。术后定期随访可有效减轻鼻腔粘连,提高治愈率。

鼻内镜手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治愈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5.

[2]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4-205.

[3] 霍红.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0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5,45(3):32.

[4] 李昌林,赵宇,梁传余,等.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冲洗液对疗效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2):53.

上一篇:孕期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妊娠结局影响分... 下一篇:保胎治疗在早期先兆流产治疗中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