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2-10-01 12:20:07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而,建立一个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 金融服务 改进建议

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为处理好“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更加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资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因为金融支持力度还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困境也日益突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十分落后,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所以,要深化农村的金融服务,就要切实制定因地制宜、富有成效的发展规划,建设能和农村同步发展,满足农村各层次的金融需求。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过于单一

当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已形成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金融机构并驾齐驱的局面。然而,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业务经营的范围极为单一,主要行使的是粮、棉、油等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型管理,业务空间显得十分狭小;理应重农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却将竞争的视角从农村转入到利润率更高的城市,造成农村网点的大量撤并,人员也在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日渐减少。因而,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其结果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变得更加单一。

1.2农村信用社包袱过重

因为农村信用社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问题,同时又受到资金规模、硬软件设施、结算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往往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其肩负的职责和其自身的能力难以匹配,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1.3农村贷款利率过高

当前农村的金融贷款利率显得过高,加重了农民群众的贷款利息负担。虽然中央已经规定了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区间,但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诱导和驱使下,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非但不能下浮,反而基本上都选择一浮到顶的操作办法,导致农民贷款负担沉重。

1.4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广

农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推广农业保险十分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保险业十分滞后,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究其缘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因为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和高赔付等特征,再加上存在较多不可预测性因素,预期收益十分低,和保险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一致,因而各家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导致农民群众的投保积极性低。其次是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够。农民一般都对农业保险缺乏认识,保险意识十分淡薄,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由于保费过高,农民即使有一定的保险需求,却难以购买。最后是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最需要参加农业保险的农业大县,常常是财力不足的贫困县,缺少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的情况下,难以完全依靠自身财力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1.5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目前,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外流。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与体制方面的原因,邮政储蓄的业务是只存不贷,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其所吸收的农村资金绝大多数都流出了农村,导致农业经济与农民本身的扩大再生产失去了应有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随着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大量撤并与职能调整,造成其在农村地区已基本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存款银行,其吸收的资金除少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之外,大部分资金都转移到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本就欠缺资金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失。

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2.1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

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及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农村金融机构一定要注重更新金融服务的理念,牢固建立创新意识,着力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效率与质量。要全力推进机制创新步伐,努力适应金融业务的综合化、金融交易的电子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及金融服务的个性化的新特点,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的竞争力。要积极建设符合农村信贷投放的新模式,改善授权授信机制,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强贷款差别定价的能力。鼓励建立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机制,进行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要改变“三农”政策性的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施公开而透明的招标制度,实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及持续发展。同时,要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担保机制,推广与发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形式的循环贷款,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和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机制,有效降低信贷的交易成本,从而抑制交易风险。

2.2 多管齐下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是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全力发展小额信贷,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二是应当完善邮储资金的回流农村制度,积极拓展贷款业务的品种与金额,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三是建设具有竞争性的农村信贷市场。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之中,应当创新融资方式,并拓宽融资的渠道,增加支农信贷的产品,建立起合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改变农村金融属于卖方市场的不力状况。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民间借贷的信息和成本等优势,发挥其在支持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中的有效作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相关政策界限,采取疏堵并举的方式,从重打击超越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活动。依据积极、有效和风险可控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全力发挥支农信贷的作用。在试点时期,小额信贷组织应当严格执行只贷不存和完全以自有资金开展业务的原则,并承担起相应的风险。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应当认真吸取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惨痛教训,严格确定经营的范围,切实防止超范围经营所造成的农村金融风险源头,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切实防止小额信贷组织向不利方面发展,相关部门一定要切实承担起对小额信贷组织的管理之责,保障小额信贷组织能够得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发挥这类金融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正面作用。

2.3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可以说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保障农业生产与稳定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如今,各保险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人寿保险和城乡居民财产等,适合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保险产品较为缺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农业保险尚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当全力实施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也就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对于农户投保根据品种和比例给予补贴,对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要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用的补贴,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制。与此同时,农村保险机构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保额和保费的合理性、条款的通俗化、各地农村经济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群体、不同收入、不同风险程度来量身定制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的不同层次保障性农业保险产品。

2.4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当建立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之上。要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转换经营机制,注重内部管理与自我约束。其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贷款审批、利率定价及风险防范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良性的运作方式。其二是建立不同产权模式与组织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信用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运作体制。其三是加强有效监管,提高股东与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建立监管部门协调机制和有效监管网络,对于已出现问题的信用社,应当实施限制分配分红、差别准备金率、限制部分业务等及时纠正机制,以防止农村信用社在人行的票据兑付之后走上下坡路。其四是积极控制改革之后的新风险,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社要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牢固确立服务“三农”的意识,积极拓宽服务的领域,全面改善服务的方式,积极增加服务的种类,强化服务的功能。其五是要注重对员工技能开展培训,充分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2.5全力发挥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

首先是要全力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不论是股份制模式,还是合作制模式,农村信用社都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之原则,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打造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其次是要确立农业银行的支农地位。农业银行的改革不应完全照搬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的固有模式,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要确定支农资金在其中的比例,将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定位。最后是要对农发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应当从法律角度确立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规范其自身经营活动,明确其与政府、央行、银监会等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服务是判断一个地区信用环境与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各地政府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投入,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为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对农村进行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J]. 改革,2006;3

[2]李劲松,柴浩放.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J]. 农村经济,2007;2

[3]李俊明,李雁冰.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滞后问题值得关注[J]. 河北金融,2007;4

[4]佘传奇,韦永忠,刘 军.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上一篇:浅议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与风险管理 下一篇:家电补贴惠民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