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改革

时间:2022-10-01 12:08:45

浅析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改革

一、我国煤炭工业现状及改革措施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我国主要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135642.6万吨,同比增长8.7%。从2009年9月召开的全国大型煤矿建设会上获悉,目前全国年产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达469处(包括在建和改扩建煤矿),其个数不到全国总数的2.5%,产量达到14.23亿吨,占目前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在全国各个省份中。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山西省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

近年来,山西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当前,新一轮的煤炭兼并重组改革又在三晋大地拉开序幕。山西省在《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矿井总数从2598座减少至1000座”。山西省通过煤炭企业兼并和重组作为解决煤炭产业现状的主要手段。

二、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煤炭工业的趋势

在世界大国中,煤炭工业是和其经济主要发展模式相符合的。世界煤炭工业在大国中呈现集中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当前全球大型煤炭公司都是跨国经营公司,其产业呈现出相关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循环经济为模式的产业链,煤炭产品在集团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山,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把集团产业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提高了综合盈利水平。

而山西省正是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借助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手段,以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煤炭产业链。

(二)粗放式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多、小、散、低”,是对山西煤炭工业整体状况的概括。山西省现在有各类煤矿2598座,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近七成,各类矿井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万吨,明显偏小;大型公司产量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并且矿井布局散乱,小矿遍布各地,大矿无处施展;大量小煤矿仍在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按矿井数量算,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总之,山西省煤炭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依然占据主体地位。

(三)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中小煤矿盛行,直接造成的结果是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扬,小煤矿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超量生产,不惜损失厚煤层可采度。小煤矿的回采率却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这意味着每采1吨要破坏和浪费最少4吨资源。煤炭作为非再生资源,这种浪费十分惊人。

兼并重组后,运用资金上的相对集中,研发新的技术,勘测和调查矿井,进行集中化的分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环境,合理化的分配人力、物力,以期解决环境和资源浪费问题。

(四)安全隐患严重

小煤矿瓦斯事故多发。2008年、煤矿瓦斯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2%和74.3%,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大矿的8倍左右。2009年前七个月,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897起,死亡140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892,其中,国有重点煤矿0.333,地方煤矿0.849,乡镇煤矿1.866。

三、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各方利益分配问题

纵观国家的历次改革,每次的改革都会触动一定的既得利益者,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成为改革的强大阻力。而这次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更是关系到较多的利益重新分配,因此有可能遇到种种阻碍。

(二)注重规模而忽略效率

将大量分散的煤炭开采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和基地,能增强国家对煤炭工业的宏观调控,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但另一方面,国企主要还是注重规模,如果煤炭行业全部归国家所有,没有民营企业的竞争,国企有可能规模至上,从而忽略效率。而恰恰企业效率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三)人才体系建设及大型煤炭企业文化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势必会造成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缺乏,新的人才体系的建设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与难题。

(四)地质奈件和历史遗留问题

建设更大更现代化标准更高的矿井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和多年的私挖滥采使煤层被破坏,许多搭配在一起的煤矿储量小,这些地方能不能建成大矿还有待考证,建成90万吨或以上的大矿是不是经济也是未知。

四、推进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措施

(一)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平衡各方利益

为解决各方利益平衡问题,切实保障企业更大的利益。对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的煤矿企业,由煤炭大集团在煤矿所在地登记注册子公司,确保税费上缴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变;保持重组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变;对原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各类资金,转为国有股份,按股份分享利益;对原地方国有煤矿的从业人员,顺延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保持原有的待遇不变。

(二)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原则

煤炭企业本身处于市场之中,其发展本身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化的手段,建设发展煤炭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企业对集团建设的主体作用,赋予优势企业权利,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三)加强人才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

要形成大型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人才意识,构建适应企业竞争需要的人才体系至关重要。必须着力于培育各个层次的人才,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企业发展和竞争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四)注重勘探与评估

鉴于煤矿产业的特殊性,对资源的开发之中,需注重矿井的煤炭储量和可开发性的综合评估,制定相关的规则制度,在建设矿井前,注重运用现代技术对地质和煤炭储量小的地方进行勘察。当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规模的时候,需要增设专职的勘探部门或与专职的勘探企业进行合作,在我国现行的体制是探采分工,勘探企业应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其成果的转让的形式,进行生存。作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应该将此部分纳入到自身企业系统中,吸引高素质人才,根据勘探结果,采用临近地区小煤矿矿井联合作业,以小煤矿群的形式进行开发;大的矿井采用单井集中的作业的方式。如此可以解决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和地质条件带来的问题。

(张慧。1987年生,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谢晓燕,1984年生。安徽滁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上一篇:中国移动战略个体环境分析 下一篇:江阴市酸洗行业废酸处理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