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产能过剩者何去何从

时间:2022-09-30 11:08:56

宏观调控:产能过剩者何去何从

对于中国经济界来说,今年影响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莫过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早先以机密文件下发的国务院11号文,最近公诸于众。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虽然其间的内容并不新鲜,但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号: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提倡阶段,国家将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管齐下”的方式,对行业结构进行大手笔的、实质性的调整。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将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哪些企业将成为“牺牲品”?哪些企业将收获“战利品”?

产能是如何过剩的?产能过剩会不会是一种常态?

学者周其仁前不久撰文说,产能过剩问题,不会出现在完全垄断行业,不会出现在完全竞争行业,只会出现在多种所有制一起上,垄断与竞争并存的行业。周的意图,是想证明产能过剩是竞争不足的产物。这观点不全对。

完全垄断行业不会产能过剩,一是因为政府可以轻松调节,二是因为对于完全垄断企业来说,产能不足反倒有好处。完全竞争行业怎么会没有产能过剩问题?只不过在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大多是“小个子”,不引人注目而已,“爹不疼,娘不爱”,媒体不关注,所以书斋里的学者们会认为没有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不是因为垄断,也不是因为竞争,而是“投资者一银行一政府”竞相投资的结果。

产能过剩,是盲目投资的必然产物。每当经济增长进入复苏期,投资冲动加剧,投资者以为遍地黄金,争抢着进行“从货币到资本”的游戏。手中货币不够,就向银行伸手。银行也认为经济增长的大好时机到来,经济低落时期的惜贷情绪不翼而飞,对企业慷慨得很,今年第一季度贷款超过全年指标一半,就是明证。地方政府呢,CDP情结历来很深,自然就鼓励企业投资,鼓励企业贷款。许多地方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大规模项目投资仍然是重点,而且这些大规模项目,不少就在早已初显产能过剩端倪的产业中。中央政府面对产能过剩,则听从某些经济学家的本本主义兼教条主义,认为产能过剩会导致通货紧缩,于是采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殊不知这不仅不能医治产能过剩症,反倒促涨之。所以,产能过剩问题早就出来了,但却是直到今年才“硬碰硬的”。

按理说,现在非国有经济已占到大半壁江山,它们应该慎重投资吧。是啊,它们是想慎重投资的,但投资什么才算慎重呢?技术条件不够,经济规模不大,只能在低水平的项目上重复投资。这就像一个在山底下的登山者,不知道那条路可以上山,当然就只有跟着别人走。技术水平不够、经济规模不大的企业,就如在山底下找不着北的登山者。由于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属于这一类的登山者,大家都往一条道上走,拥挤不堪导致产能过剩。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产能过剩,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常态。要改变这一状况,恐怕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信息要能够准确反映市场状况,市场要能够引导生产要素自由、正确地流动;二是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判断进行投资决策的实力。只要这两个条件不具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不可避免。想想看,中央政府文件中关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提法已有多少年了,现在不照样低水平重复建设么?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了,产能焉能不过剩?

为何调控?如何调控?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界历来有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因为坚信市场才是经济的有效调节者,供大于求,自然就有厂商退出,用不着政府来指手画脚,多管闲事;另一派认为,仅仅靠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市场不仅有滞后性,更有失灵的时候,所以就有政府施展拳脚的地方。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干预主义者无疑占了上风,从种种信息来看,此次政府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调整,将采取经济、法律、行政“三管齐下”的严厉手法,兹列举如下:

1.经济手段。在经济手段中,利率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贷款利率刚刚提升了0.27个百分点,就是“牛刀小试”。但贷款利率上调的作用有多大,难以定论,因为上次把基准贷款利率从5.31%上调0.25个百分点到5.56%,并没有缓解投资的步伐。这主要是因为,利率工具是针对所有企业的,不仅仅是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企业。因此,下一步政府的经济手段,估计会有新招。比如说,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政府会从税收、信贷上给予优惠。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恐怕主要是从环保、安全两个方面想招。不过,法律手段虽然最有强制力,但施展拳脚的地盘有限;而且,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时间周期较长。加上执法力度要打折扣,因此,作用也不会在短期内显现。

3.行政手段。一个常用的手法就是提高进入门槛。以汽车行业为例,11号文规定,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来看,划入“限制类”和“淘汰类”的项目,大部分是用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两项指标来衡量的。比如电力,“单机容量在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属于限制类,“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火电机组”以及“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就属于限制类。除了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外,土地审批、能耗、水耗、资源利用率,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尽管已有众多学者对政府提高准人标准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变相保护垄断,而解决产能过剩只有靠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来解决。但批评归批评,面对现阶段国内企业的综合状况,政府行政手段的决心恐怕难以动摇,而且也可能是最有效的调节方式。

惩罚行动滞后者

经营企业而不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也能赢利的时代,也许会一去不复返,特别是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其实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早在几年前就可以看出很多苗头。扩大内需提了多少年了?为什么要扩大内需,一种情况是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供给的增加,另一种情况是消化过剩的产能。在国内,第二种情况居多。但这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企业的重视,很多投资者的“自信心”过强,总认为只要自己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实力,被淘汰的就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此,在进入一个产业时,管它产能是否过剩,进去了再说。

政府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关注,去年的许多经济信息,应该说得到了充分的显示。10月,“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就把大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重点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所以要这样,根源还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就是:有的产业产

能过剩,有的产业产能不足。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第二天――12月2日,国家就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把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个类别。国家的产业政策意图,还不非常明显吗?但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的统计和调查情况看,今年第一季度,各地投入的重点,许多就在11号文所列举的产能过剩产业中。

企业决策,讲究的是超前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采取的是滞后行动:先看别人在哪里淘了金,然后就跟进,美其名曰“跟进策略”。对于跟进者来说,如果你的技术水平不如先行者,你的生产规模又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程度,最多第一年尝到点甜头而已,很快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这是对市场给行动滞后者的无情惩罚。此次政府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调整,第一批牺牲品就是这些刚刚进入的行动滞后者!

产能过剩者何去何从?

关于产能过剩,理论界和企业界一直有这样的看法:产能过剩虽然从总量上看的确存在,但主要是结构性的。以汽车为例,从总量来看,产能整体过剩200万辆,但上海大众、神龙、广本的负责人却在抱怨产能不足。即便是同一个厂家,也有“饥饱不均”的情况,比如上海大众,一厂二厂满负荷运转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三厂,从来就没有吃饱。产能的这几种情况,本身就传递出产能过剩者的几种出路。对于国务院11号文中“榜上有名”的产能明显过剩的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以及目前产需虽然基本平衡,但由于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产能过剩的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来说,出路无非三条:转产,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兼并重组。

1.转产。这是目前处在产能过剩产业中的企业的第一种选择,但也是最痛苦的一种选择,这不仅是因为转产的成本高,而且因为转产的风险依然很大。转到哪里去?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的产业只有农林、水利两个大类,难道大家都去搞农林、水利?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转产成本高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去一个方向,要不了多久,大家去的地方又会拥挤不堪、产能过剩了。如此一来,2007年版或2008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现在的“鼓励类”产业,也许就会变成“限制类”产业甚至“淘汰类”产业。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转产,并非最佳选择。不仅企业应该看到这一点,政府也应该看到这一点,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样的指导性文件时,不应该简单地列举产业大类,而应该对于每一个行业,按照技术因素进行分类,因为即便是这次列在产能过剩之列的产业,也有产能不足的产品。比如钢铁,国内的不少品种就需要依靠进口。

2.技术改造。有人说过一句被后来者盲目信奉的名言:“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产品。”实行跟进策略的人,是这句话的忠实信徒。对于目前处于11号文所列举的产能过剩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选择途径就是提升技术水平。进入门槛低的产品,最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因为别人随时可以“拷贝”你。要想避免被人“拷贝”,只有提高被“拷贝”的难度系数。现在都在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这话自然没错,但什么样的自主知识产权.什么样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呢?不是说所有的创新都是有生命力的,也不是说所有的自主知识产权都是有生命力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的介绍,1985年,国内申请的4000件专利,到了2000年,只有95件还在维持.也就是说,只有95件还有市场生命力。所以,关键是要看是否有生命力,而市场。就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其实目前,国内真正产能过剩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低、能耗大、安全性能不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因此,企业更主要的,是要从提高产品的这些性能人手。你的产品在某一性能上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你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要提升技术水平,难度非常大,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是依靠低技术水准进入市场的。如果能够提升技术水平,早就提高了,比如创业时间早的企业。那个时候,市场竞争没有这么激烈,政府管制没有这么严格,于是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当然换一个角度,一旦生存下来,就有了喘息和改造的机会;而对于最近才进入的企业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3.兼并重组。对于绝大多数的产能过剩者来说,也许等待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被别人兼并,要么等待死亡。能够被别人兼并的,起码有被人看得上眼的地方。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激烈的竞争环境,依靠自身的努力,是能够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如果让时间倒退10年的话。但可惜晚了,那些早年条件更差的同行,由于生得早,占尽天时,现在就成了兼并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被别人兼并是一种“耻辱”。这是大可不必的。与其抱残守缺,等到没人要的时候卖不起价钱,还不如趁早卖个好价钱。虽然也有不少后来居上者,但大多数的企业.难逃迟到一步就永远落后的命运。

以上说的是处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对于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大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兼并本行业的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其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兼并本行业外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也是一种明智选择。前者是方法2的改良版,因为被兼并者没有提升技术水平的能力,兼并者就去提升;后者是方法1的改良版,因为完全转产成本高、风险大,那就应用兼并的方式部分转产吧。所以,在国家调整产能过剩产业的过程中,会有不少企业能够收获丰厚的“战利品”。

上一篇:青春不解红尘 下一篇:喝世界杯啤酒 住世界杯客房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