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资金链

时间:2022-09-30 11:04:16

致命资金链

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出口受阻、民间债台高筑、被迫停产、资金链断裂的惨败景象。

鉴于此,2008年7月23日马云一封《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迅速冲出阿里巴巴,走向全国,大江南北一片共鸣

而冷上加冷的是,信贷紧缩、人民币升值、生产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不是短期可以缓解的问题,所以就企业而言,除了期待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

而练好内功,绝不等于走老路,发扬“传统勤奋”。

能够洞察环境变化、前瞻趋势变迁进而自我升级的企业,犹如陶渊明的“冬岭秀寒松”那样令人瞩目与钦佩。

“冬天”的实质是大浪淘沙。一些企业的“最坏年代”,可能就是另一些企业的“最好年代”。其实,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和警惕的东西很多,因此,这股寒流的突袭,“冬天”的提高到来,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资金链”,这个在今年中小企业倒闭潮中,于各大媒体上高频度曝光的词汇,其实它本身有不能承受之重。资金链是问题,但绝不仅仅是资金链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相同的危机

资金断流,常被企业当作“血癌”,一旦其“魔咒”遭到激活,业界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许多昔日看上去多么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的企业,都会接连倒闭、沉沦。

2008年夏天,从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江苏到内陆省份的江西、河南,从关系国计民生的纺织、日用百货制造到一片蓬勃的房地产、电子电器,从处于产业分工低端的中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到资产规模过亿元的巨型企业,融资之困,已成令人心惊胆战的滚滚“寒流”。

据权威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已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的数量更是超过1万,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罪魁祸首”就是间接融资难。

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在江苏,各大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贷款量不到去年同期的50%,而在河南,全省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只占全省贷款总额的21.47%。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抢贷款、从民间高息借贷,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真实刻画。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在不同地域上形成不同特色。江苏和浙江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份,两省中小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80%,高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左右。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发展潜力大,一直被当地各金融机构视为“香饽饽”,争相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然而,如今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一下子就使其从以往的“香饽饽”滑落到现在“吃闭门羹”,企业层面遭受的打击猝不及防,好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倒倒一片”。

相形之下,向来活在大企业信贷“挤出效应”阴影之下的内地中小企业,对贷款难早已体会深刻。目前,除了一些受节能减排政策约束的资源型、高耗能型产业(如有色金属、建材),受市场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资金密集型、出口贸易型产业(如房地产、纺织),多数行业中的企业已经未雨绸缪,虽度日艰难但能勉强维持,故目前“恶果”还未显现。

综合起来,有专家把这次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视为中国经济结构深层调整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

资金链紧张的内因

表面看起来,目前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其直接原因是宏观调控的“螺丝”越拧越紧,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像一把强有力的“螺丝刀”或一柄“双刃剑”,使处于谈判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成为银行“嫌贫爱富”的“牺牲品”,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一般说来,事物的发展既取决于外因,更与内因有关。去年年底以来,许多银行在执行货币从紧政策时,一般都提出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企业:一是扩张速度过快、现金流难以保证的企业;二是负债率较高、现金流较为脆弱、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三是投资房地产或者矿产的部分企业;四是以外汇结算同时预收期较长的企业。其目的,是要防止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企业间债务、银行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融资等多层面的不良影响。

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运作或资金经营的规则和“上限”,也提出了什么是好而安全的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标准。

应该看到,在前几年的经济过热期,一些企业为追求规模化,盲目产业扩张,大肆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在房地产、矿产资源、证券资产等产业领域“深入潜水”,导致主辅业发展方向不明,大量产能无法有效释放,其间的过度举债让企业“消化不良”,最终于信贷紧缩之下发生资金链崩溃。

什么热投什么,看似高利润的行业到头来往往为一些投资者挖了高风险的陷阱,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而且,长期以来对资产负债率、资本负债率这些最基本财务安全准则的忽视,也让许多企业从根本上为自身的鲁莽付出代价。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中国中小型民营经济体来说,长期安于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其缺乏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为例,今年1~6月温州地区外贸增幅低于浙江省平均增幅10.19%,总额在浙江省从常年前三跌至第六。其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就在于出口产业均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贴牌加工为主,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出口产品一直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赚取不多的加工费,从而导致其国际定价权缺失。而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渐趋上升、越南等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类似产业兴起之后,温州的低端民营经济就难以再获生机。

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升级慢,以长远眼光来看,这是企业缺乏创新力、竞争力和资金增值能力的根本制约因素。无论是广东、浙江,还是山西、四川,各地的民营经济亟待提升主营产业竞争力,由产品质量提升发展到品牌价值提升,不断掌握国际定价主导权,真正从“世界车间”跃升为“世界研究所”+“世界高端品牌中心”。

这,其实就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宏观层面的产业政策,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都有长长的路要走。

融资环境改善进行时

企业资金链“魔咒”的破解,基本面在于企业如何练好内功,而外因,则离不开整个社会信用融资体系的推动和完善。

今年上半年,国家高层领导和中央各部委领导分赴沿海各地,针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作深入调研。进入7月份,针对中小企业的好消息就接连不断:除了央行下半年上调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支持中小企业信贷之外,另外一条“利好”消息是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此,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关规范管理的细则,包括正积极推进的小额贷款业务,发改委方面则建议各大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长比例达到全国商业贷款平均增长比例。同时,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目标之一,中国将探索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担保机构建设方面,政府将对一些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支持,由政府补贴部分中小企业担保金。另外,中国将探索建立国家级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配合这些举措,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鉴于小企业融资的主力银行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本次调增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毫无疑问,此次央行调增信贷额度重在缓解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难的问题,这也是区别对待商业银行所体现出的最重要的政策意图。

“和济共进”,这也许是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所采取的最为务实的态度,因为无论是贡献税收、创造财富还是安排就业、活跃物质文化生活,中小企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从温州、台州方面传出消息,各大银行都正在加紧研究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加大授信额度和贷款金额。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经验”还并未形成“全国共识”,许多地方的中小企业还在嗷嗷待哺。

融资难的问题,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而目前,也许正是振兴中小企业的最好契机。

上一篇:“上传”引爆客户传播力 下一篇:资金链危机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