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通感体验实现“感觉移借”

时间:2022-09-30 10:48:26

一、背景分析

“怎么这么奇怪啊?”“有点丑丑的。”“什么都不像!”……在欣赏抽象画作品时,美术老师们常常听到孩子们哈哈大笑着这么说。

随着审美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越来越喜欢以像与不像来甄别美术作品的优劣,对于自己幼儿时期近乎抽象的涂鸦作品甚是不屑,事实上这种逐渐被丢弃的稚拙和纯朴又反被许多抽象画大师苦苦追求。

大家都知道,人的感觉是共通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色彩好像也有冷暖,声音好像也有棱角,气味好像也有锋芒……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感觉移借”,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转化,在审美活动中用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这里借一年级《画味觉》课例试谈:

二、案例描述

《画味觉》一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通过尝一尝各种味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初步了解抽象绘画的表现特征,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来表现各种味觉;(3)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能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丰富情感体验。笔者分以下几步突破重难点,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难点。

第一步:“游戏――体验感受转移”片段

教师:我知道每个小朋友的舌头都挺“馋”的,所以在每组的桌上放了一杯饮料(分别是芥末水/糖水/黑咖啡/白酒/盐水/醋),请你们用舌头尝一尝,但是尝完了,不能说出你尝的是什么味道,而要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告诉大家。

学生迫不及待地品尝后,开始了表演:尝到白酒的小朋友使劲 用手扇风呼气;尝到糖水的小朋友眯起眼睛,身体轻摇作飞舞状;尝到醋的同学身体颤抖、表情怪异……

台下的同学笑成一团,因为肢体语言和表情表演到位,大家都猜得挺准。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表演这一游戏活动,让学生真实感知到各种味觉,并通过诉诸于视觉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演启发学生发现“味觉”是有形的、可表现的。只是这时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我们要引导这种模糊的感觉,逐渐使之明朗。

第二步:“引导――建立‘感觉移借’的意识”片段

学生分组品尝薄荷糖,进一步体验“味觉”,并把尝到的“味觉”画出来。

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出了自己尝到的薄荷糖的味觉,谁来介绍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1:薄荷糖很黏,所以我用油画棒涩涩地涂。

生2:薄荷糖尝起来冰凉凉的,所以我选择了浅蓝色。

师:很好,你们懂得用整个画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

生3:我感到舌头上冒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

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生4:我觉得舌头碰到薄荷糖后就像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了闪电的符号(折线)。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味觉”,进一步让学生确认“味觉”是可表现的。

第三步:“探究――自主参与‘感觉移借’”的片段

1.欣赏大师作品,畅想“味觉”的色彩

师:欣赏了大师们的作品,大家一定深受启发,我们也来试一试畅想味觉的色彩。吃一颗棉花糖,感觉怎样?这种甜甜的味道让你想到了哪些色彩?

生:粉红、粉绿、粉蓝……

师:甜味让我们想到明快、粉嫩的颜色。

师:酸味呢?

生:嫩绿、青色、淡蓝、柠檬黄……

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说说你们表现的是什么味道,选择了哪些色彩。

2.畅想“味觉”的点、线、面

(1)课件出示不同的点和味觉名称,师:你们能把这些点和味觉对应起来吗?

(2)课件出示不同的线,师:这样的线让你想到了哪种味觉?

3.色彩与点、线、面融合示范创作

师在学生的探讨参与中逐步完成尝到“辣豆”的抽象画创作:把这些点、线、面用相应的色彩表现出来就更美了!

师:当一回美食家,分享同学们带来的各种食物,再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把这些味觉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对于只用眼睛来看的形象,自然也只能通过对象的可视要素来理解。而色彩、形状等纯粹的视觉语言,通常令学生感觉到无比困惑:单纯的色彩有何种含义呢?单纯的形状又能够表达什么“意义”呢?还有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些直觉的感受通过真实的思维“操作体验”才能发觉。

三、案例反思

本课力图找出“味觉”中的“视觉”造型元素,利用感觉的相通性,使之相互“移借”进行美术创作。结合以上实例和实践,笔者认 为在低年级抽象画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适量欣赏抽象绘画作品,积累审美经验

厚积而薄发,如果小学生经常有意识地观赏抽象画,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必强求儿童完全按照作者的原意来理解,而应鼓励他们大胆联想,赋予更新的含义,创造自己的个性作品。

2.充分利用直观的触、摸、听、尝体验,寻找“感觉移借”的桥梁

在直接的参与体验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间接的。感觉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的,只有亲自参与到直观的体验中,才能畅快淋漓地表达。但游戏只是形式不是目的,教师要掌好直观体验的“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感觉移借”的桥梁。

3.引导学生感知美术基本语言――点线面的“比喻作用”

对于点、线、面的概念,小学生总是“无意”地使用,缺乏“有意”的创造,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不受“形式”的约束而创意地使用“点线面”。因此,教师要激发、维持儿童对线条、色彩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唤起对线条、色彩的喜爱及本能的直觉感受,并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低年级抽象画的启蒙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又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使之具备创新能力,美术课堂中的“感觉移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平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续实践。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上一篇:试论歌唱表演中的心理因素 下一篇:浅谈英语完形填空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