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妈妈”爱洒麻风村

时间:2022-09-30 09:37:22

早在1959年,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被当地政府建立成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多年来,由于外界的误解,这个在病魔阴霾笼罩下的“麻风村”命运堪忧,不但当代人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连他们的子女也不被社会接纳,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1999年夏天,台湾知名女记者张平宜到大营盘村采访,大营盘村目不识丁的孩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从此,她不惜辞去年薪百万元台币的工作,放弃住在高档别墅的舒适生活,而在四川大营盘村扎下根来,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为300个“野孩子”点燃希望的曙光……

最后一次采访,与麻风村结下不解之缘

在台湾新闻界,张平宜的名字被很多人熟知。张平宜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在12年的新闻事业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1996年,由张平宜撰写的《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台湾新闻界最大的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让时年30岁的张平宜成为台湾新闻界最出色的记者之一。那个时候,张平宜的年薪已经高达上百万元。

张平宜的丈夫是一名医生,结婚后在台北市一处依山傍水的四层别墅居住。在家里,有佣人料理一切家务。然而,随着张平宜的二儿子降临,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打算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丈夫非常高兴。当时,报社早就为张平宜安排好去四川省越西县采访麻风康复村的题材。张平宜打算把这个采访专题做完之后再辞职。然而,就是这一次采访,让张平宜和这个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的夏天,张平宜跟随国际救援组织来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采访。麻风病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神经,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永久性损害。当张平宜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时,她震惊了。村民被麻风病无情地吞噬着身体,有的人五官严重变形,鼻子、眼睛都和正常人有天壤之别;有的病人则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爬着往前走……

而且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平宜要深入采访只能让自己生活在这群病人中。在大营盘村,没有水也没有电,厕所在用石头垒砌的简陋小空间中,简单的清理都没有人做。第一次去这样的厕所,张平宜险些呕吐出来。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吓退张平宜。当采访逐渐深入时,张平宜渐渐发现大营盘村的孩子们生活得像“隐形人”一样,比忍受病痛的父辈们还让人担忧。对于周围的村庄而言,这个村子的孩子就像是“病毒”,不能允许他们去周围的村庄读书,接受新知识。而大营盘村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高的山顶上,除了教室破烂,还要挤70多个孩子,很多人只能站着听课。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索性逃课出去玩耍,让唯一的一名老师顾及不暇。

渐渐地,张平宜除了完成每天的采访任务,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文化知识走出麻风村。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张平宜的母性像是被一种力量激发了出来。经过几天深思熟虑,她决定留下来,改变整个村子,改变300多个孩子的命运,让这300多个孩子接受教育,走出这个受人歧视的“幽灵村”。

扎根麻风村,用爱“照亮”300个孩子

有了扎根麻风村的想法后,张平宜像是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试探着说:“老公,我曾经想当全职妈妈,但是当我看到大营盘村那300多个充满着渴望的眼神时,我觉得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单纯地写新闻报道只会引起小范围的关注,却不能彻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我想帮助大营盘的村孩子们,让他们都能正常上学,日后才能有条件融入正常社会……”看着张平宜坚定的眼神,丈夫最终还是妥协了,决定继续支持她的选择。

获得了丈夫的支持,于是她开始四处筹集善款。1999年圣诞前夜,张平宜站在台北市一个教堂门口,拿着一些蜡烛变卖筹款。12月的台北市寒风凛冽,张平宜冻得浑身颤抖,但直到她坚持了整晚,她的执着感动了身边不少人,一些同事和朋友渐渐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张平宜筹得13万余元人民币。

2000年初,张平宜带着这笔钱来到大营盘村,一时间,村里像是来了救世主一样,村民们欢呼雀跃。张平宜带领村里一些年轻人翻新了校舍,高薪聘请了老师,让村里的适龄儿童纷纷走进了校园。

张平宜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除了教学环境,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让孩子们对这个台湾来的“妈妈”有了更多的亲近感甚至崇拜。然而,这些优越的条件却使张平宜的日常开销越来越大,她不得不再一次到处筹款募捐。张平宜回到台湾不断地举行各种拍卖会,周围的朋友帮助她邀请明星们来捐款捐物,到2002年,张平宜筹集到了30万元,她用这笔钱在大营盘村又改建了6间教室和生活用房,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了正常教育。

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全心投入到拯救麻风村的行动中。她随后在台北市开办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为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经费募集资金。然而,正当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大营盘村的一些旧观念却让张平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大营盘村的孩子沿袭着父辈传统,早婚早育,靠种地过日子,认为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是浪费时间。有很多家长不愿再让孩子上学,希望孩子回家劳动,甚至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张平宜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她采用一切办法留住所有的孩子,只要她发现学校里少了一个孩子,她就会立马跑到孩子家里要人。一个寒假,学校里正在读三年级的林小波一时性起,随老乡到湖北打工去了。张平宜千方百计找到他的电话,把他骂了一通,又紧急寄去700元路费让他回来上学。

2005年,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小学总算迎来了建校19年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小学毕业典礼那天,张平宜邀请两岸各路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新闻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随后开始对大营盘村的户口进行普查。这年,大营盘村成为了正式的行政村。

然而,张平宜却高兴不起来:上完小学的孩子本应该继续接受初中的教育,自己却无法为他们提供中学的教育条件。这些小学毕业的孩子,大多已经20岁左右了,前途依然渺茫。这个问题成了张平宜的心头大患,她想彻底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

张平宜找到了当时正在青岛投资开办公司的弟弟,请求弟弟在公司里专门为大营盘小学的毕业生开辟一个培训基地,让这样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利于以后找工作。弟弟支持她的事业,答应并坚持了下来。这些孩子经过培训后,便留在了城市里打工。有了这些孩子的经济支撑,他们的家庭也渐渐好了起来。

“台湾妈妈”苦战11年,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对于张平宜来说,2005年可谓是喜事连连。这年末,她在台湾参加一项圆梦计划,赢得了38万元人民币。张平宜带着这笔钱再次回到了大营盘村,决定将钱用于学校的扩建和设施完善。学校扩建成了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学,拥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乒乓球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也一应俱全。

2006年,张平宜在大营盘村过了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生日。为了不给村民和学生增添麻烦,张平宜没有走漏任何风声,原本以为这个生日很冷清。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生日竟然不胫而走,生日当天不仅收到了当地村民送来的130多个鸡蛋和5只鸡,一些村民甚至还买来鞭炮,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为张平宜庆祝生日。

随着村民们的逐渐理解,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村的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命运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些孩子在汲取到知识的营养后,因不能住校每天走4个小时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有的继而考上了高中,力争成为大营盘村第一批大学生。

“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张平宜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为父母是麻风病人,被县城的中学拒绝住校申请后放弃了学业,她又做出了一个令她自己都很吃惊的决定―――在大营盘村建一所中学。

可当她兴奋地从台湾募集到资金返回大营盘村时,却遇到了种种麻烦。她锲而不舍,多方办奔走呼吁,甚至给总理写过信……

2009年,张平宜的努力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村的小学校园旁建起了一所中学。学校总算是建起了,但一直没有派驻老师,这让张平宜寝食难安。到2011年初,经过张平宜的不断努力,大营盘小学已经有13名公办教师,但中学受师资影响,至今还没开课,到县城上中学的孩子们还得忍受有色眼镜透出的目光。如今,张平宜的新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已在台湾出版。说起写这本书的原由,张平宜称除了记录自己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大营盘村的中学尽快运转起来。张平宜觉得摆在自己面前的路还有很长。

11年的时间里,张平宜往返于台湾和大营盘村之间,她不断筹集善款,不断地充实校舍和输送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来改变着大营盘村的命运。11年来,张平宜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而让张平宜更加欣慰的是她在大营盘村还是300个孩子的妈妈!

上一篇:跟随你的心 下一篇:王求生:紫砂生辉炼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