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麻风村中的台湾女子

时间:2022-10-01 04:23:59

她是家境优越的台湾女子,是工作优秀的事业女人,但是因为一次冥冥中注定的采访,让她放弃了这原本可以更好的一切。

张平宜,台湾云林县人,曾供职于台湾《中国时报》,是一名资深记者,现在担任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执行长一职。

初识麻风村:只一眼便再也无法回头

1991年,张平宜开始在《中国时报》做两岸新闻,作为业界最知名的记者之一,张平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的作品曾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和“吴舜文新闻奖”,这两个奖项都是台湾新闻界最大的奖项,可以说,张平宜在新闻领域的事业到达了一个新的顶峰,那么下一个挑战在哪里?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张平宜几经思考,之前为了做一名好记者,她常常将家人撇在身后,获得这两个奖项后,她决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做个全职妈妈,陪伴两个孩子更好成长,相夫教子是她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但是辞职前的最后一次采访,彻底改变了她已经规划好的生活。

如果不是那次采访,她绝不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会和麻风村结结实实地联系在一起。最后一次采访任务,是跟随国际救援组织对云南和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进行考察,当时,她的任务是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营盘村进行采访。没想到这一次常规采访,却改变了她的一生。第一次从台湾走进大陆偏远底层的农村,眼前的景象可以用破败、隔绝、封闭这样的字样来形容,还未来得及惊讶,还未来得及思考,一群脏兮兮的孩子出现在张平宜的视线,这是她从未见过的场景。

孩子们的身上没有像样的衣服,甚至很多孩子都光着上身,脸上停留着让人生厌的苍蝇,但是他们空洞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张平宜的灵魂。这些麻风病人的子女后代,只有集体户口,没有真正身份,更无法读书、无法接受教育,他们看不到未来,只是一代一代背负麻风病人的宿命。

面对此情此景,张平宜流泪了。

身为一个母亲,这群孩子无时无刻不缠绕在她心间,尽管做完报道,她依然无法转身离去。于是,她再次返回大营盘村,再次回到孩子们中间。

走进麻风村:刻意被遗忘的社会角落

谈及再次走进麻风村,张平宜说,自己生平没有什么,但是在看到那些孩子后,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在牵引自己前行。她说:“老天给了我两个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并不只是这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麻风村300个孩子,我要给他们更多的爱,给他们更多的教育,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美好的未来,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去争取幸福的权利。”

张平宜认为,要拯救这些孩子,必须从教育入手,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建小学。在她来之前,大营盘村有一所学校,但是这所唯一的小学建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只有两间破损的教室,窗户已经不完整,甚至连学校的招牌也早已被小偷盗走,狭小的教室挤着70多个学生,但是只有1位老师,大多数学生都得站着听课。张平宜了解到,这所小学从1986年创建开始到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毕业生,因为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有限,他只能教到四年级,即便是这样,这位老师也将转行卖水果,也就是说,即便条件是如此艰苦,孩子们还是要面临失学,怎么办?如果学校不存在了,孩子们的未来在哪里?学校坚决不能垮,张平宜向老师许下了诺言:你一定要留下来,我现在就去筹钱,尽快盖一所新的学校。

张平宜成功实现了许下的诺言,小学正式建成,但是筹建的过程却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张平宜说自己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她参加梦想计划比赛,她写作出书,她到处讲演……她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大营盘村的孩子建一所真正的小学。2003年,张平宜正式辞去记者工作,并创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接受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但是筹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台湾募集捐款的时候,常常会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拿我们台湾人的钱帮助大陆?

“而大陆又不接受这样的帮助,特别是与当地的政府官员沟通,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甚至怀疑我的动机,说我是在揭自己的‘家丑’。当地有人称我为疯女人,甚至有人说我是来自台湾的女特务。”张平宜说,面对这些质疑和不解,她也会伤心,也会难过,但是看到那群孩子,她就坚定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她说,“救助是不分地域的,我所看到的,是人,我所帮助的,也是人。”

十多年里,张平宜一次次向地方政府索要各种关乎孩子未来的资源,不仅要水、要电,还要地、要老师,每一次都让她觉得筋疲力尽,但是为了孩子,她始终在坚持。有时,她觉得似乎真的走不下去了,她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只待在麻风村里,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为了孩子,再苦、再累、再难,都值得。

在大营盘村小学正式建成后,张平宜又萌生了第二个想法,那就是建初中。在她看来,现在还是奋战的状态,尽管之前当地政府出资建起三栋楼,但是一直没有老师任教,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

为了大营盘村的发展,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张平宜竭尽所能,每有孩子辍学,她就充当“恶婆娘”,把孩子找回来,她说,虽然读书是一种天分,但是九年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享受。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素养,她为学生开设了《弟子规》,为了让孩子们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她把毕业生推荐到弟弟开设的工厂半工半读。

回首麻风村:幽灵村摇身变成行政村

回首十多年风雨路,张平宜说,最让自己高兴的,就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成功建立起国内麻风村的第一所正规学校,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及认可。2005年,凉山地区的麻风村成为正式的行政村,终于改写了“幽灵村”的历史,这里的孩子们终于参加了人口普查,成功申请户口,有了自己真正的身份。而且从2007年开始,国家将大营盘村列入“投入扶贫资金”行列,当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修路、引水、增补助、盖中学、建学生餐厅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现如今,大营盘小学已走向正规,从最初的只有1个老师和70个学生,到如今拥有12个公派教师和300余名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现在临近5个麻风村的子女都会来大营盘小学上学,甚至在这上学的学生中还有10%的非麻风村的孩子。

谈及这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张平宜评价说这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庆幸自己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让大营盘村的孩子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对于自己的行善行为,她强调,这绝非一厢情愿,更不是一时性起,做慈善,走进麻风村,不仅是一种挑战,不仅要付诸行动,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承诺,如果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那么很容易就会向现实妥协,也就没有今天的成绩了。

谈及麻风病,张平宜坦言自己也会害怕,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子,每每在条件艰苦的大营盘村被蚊子和跳蚤咬,每每得湿疹,都会恐慌,都会紧张,但是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说,是这些孩子们,消除了她内心深处的恐慌。

一个处在事业顶峰的台湾优雅女子,转身进入大陆地区的落后麻风村,这需要常人难以理解的勇气,张平宜说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自己才可以放手去做,丈夫对自己的事业特别支持,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也特别欣慰。不仅如此,她还言传身教,带领自己的孩子深入大营盘村,现在,每年两个儿子都会前往大营盘村做义工,这让她非常欣慰,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爱自己,更要学会爱他人。

在张平宜看来,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自己会陪着这些孩子们,但是如果有一天自己做不动了,也会交给后来的人,将慈善教育事业继续下去。

致敬辞

一次对麻风村的采访永久地改变了这个台湾女记者的人生路径,她是张平宜。11年来,她胼手胝足在大凉山中为麻风病人子女建立学校,用母爱给予他们尊严和希望。

声音

“我还有一个浪漫的梦想,那就是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所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天气好时,邀三五个好友来到书香亭下,畅饮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尽享大营盘山林景色,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在校园嬉戏的活泼身影,痛快细数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张平宜

十年大事记

曾任《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的台湾女子张平宜,在一次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麻风村大营盘村采访后,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当地教育事业,她为这里的孩子们筹建小学、中学,在台湾建立了“希望之翼协会”。

十多年间,“上凉山”的张平宜为了批地和要老师,一次次奔走在怀疑与敷衍中;为了让流失的学生回到学校,她要面对学生家长们的激动与质疑;为了培养麻风村孩子们的尊严与自信,她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村里去当“义工”……

张平宜的努力,为大营盘村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关怀。2005年大营盘麻风村告别了“幽灵村”的历史,在完成一轮户口普查后,大营盘成为正式的行政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

张平宜的行为让外界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与歧视得到根本性改善。她用十余年的激情与坚韧告诉了人们:直面黑暗永远比逃避、掩藏更具价值。

上一篇:成功从珍惜时间开始 下一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