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ler积分的探究与应用

时间:2022-09-30 08:39:53

Euler积分的探究与应用

摘 要:利用B函数和Γ函数的定义和一些性质, 方便计算某些三角函数积分和反常积分,用以说明euler函数的优越性。Γ函数和B函数最早由Euler引入,它作为一种特殊函数, 具备了丰富和优美的特征, 在数学的许多分支以及物理、工程等学科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一些实例, 说明它的一些应用,对比出其优势,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Euler积分;Γ函数;B函数

一、Euler积分[1]

含参量积分Γ(s)=∫xs-1 e-xdx(s>

0)。

B(p,q)=∫xp-1 (1-x)q-1dx(p>

0,q>0)。

在应用中经常出现,统称为Euler积分,分别称为Γ-函数与B-函数。

1.Γ-函数

(1)Γ(s)在定义域s>0内连续且可导。

(2)递推公式 Γ(s=1)=sΓ(s)=

Γ(s)=(s-1)(s-2)…(s-n)Γ(s-n),

n

∫e-xdx=1。

Γ(n+1)=n!

由于Γ(s)=―以及

Γ(1)=1,所以limΓ(s)=+∞。

(3)余元公式[2]。Γ(p)Γ(1-p)=

―(0

(4)Γ(s)的其他形式:令x= y2=Γ(s)=2∫y2s-1e-y dy(s>0),同样可以推出Γ(―)=√π。

令x=py =Γ(s)=∫ xs-1e-xdx= p∫ xs-1e-pydy(s>0,p>0)。

(5)倍乘公式 Γ(2s)=22s-1π-―Γ(s)Γ(s+1),证明略。

2.B-函数

(1)B(p,q)在定义域p>0, q>0内连续。

(2)对称性B(p,q)=B(q,p),作变换x=1-t就得到 B(p,q)。

(3)递推公式。

B(p,q-1)=B(p, q-1)―

B(p,q)=B(p-1,q)―

B(p-1,q-1)=―

B(p-1,q-1)

(4)B(p,q)的其他形式:①作

变量代换x=cos2φ就得B(p,q)=

2∫sin2q-1φcos2p-1φdφ (1.2.1),

B(―,―)=π。②作变量代换x= ―,得B(p,q)= ∫ ―dt= ∫―dt+∫ ―dt,作变量代换x=―,于是B(p,q)=∫―dt。

3.Γ-函数与B-函数的关系

(1)B(p,q)=―, p>0,q>0。

(2)当p+q=1,B(p,1-p)=Γ(p)Γ(1-p)=―,0

(3)几个重要公式(Legendre公式)

Γ(s)Γ(s+―)=― Γ(2s)

(Stirling公式)Gamma函数有如下的渐进估计:

Γ(s+1)=√2πs(―)se―,s>0,

证明[3]略。由此公式可以推出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公式:lnn!~nlnn-n。

二、应用

1.用Euler积分解决三角函数积分

把(1.2.1)中的2p和2q分别改写成p+1和q+1得:

∫sin2q-1φcos2p-1φdφ=∫(cosφ)p

(sinφ)qdφ=―

由此可知

∫(sinφ)ndφ=∫(cosφ)ndφ=

―B(―,―)=―

―・―,n=2m

== m=1,2,3,……

―,n=2m+1

同样可以用分部积分求出递推公式[4],但足见其远不如用Euler积分方便。

例 1:计算积分I=∫sin6xcos4xdx。

解:利用Beta函数的性质及Gamma

函数的递推公式得:

I=∫sin6xcos4xdx=―B(―,―)=―

―=―[―・―√π]

[―・―・―√π]=―

例2 :利用余元公式计算 Γ(―)。

解:Γ2(―)=Γ(―)Γ(1-―) =

―=π,=Γ(―)=√π。

2.用Euler积分解决反常积分

例3:求积分∫―。

解:令t=x6,利用余元公式有

I=― ∫―dt=―∫―dt=―B(―,―)=―Γ(―)Γ(1-―)=―・―=―

例4:计算I=∫xne-ax.其中n为正整数,a为正的常数。

解法1(略)

解法2 令ax=t,I=∫―e-t・―=―Γ(n+1)=―n!

对比可发现用Euler积分的方便。

例5:计算概率积分I=∫e-xdx。

解法1(略)用重积分计算

解法2 利用Γ(s)的变形公式,Γ(s)=2∫y2s-1e-ydy,

当s=―时由例2得Γ(―)=√π。

因此I=∫e-xdx=―。

三、 结语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Euler积分简单易学,灵活应用可以使简化解题思路,降低解题难度 ,节省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而且有些例子不用Γ函数和B函数,则计算过程非常困难。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0.

[2][3]吴崇试.数学物理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0.

[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7.

(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数学文化观视角下的高校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