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古诗词的五部曲

时间:2022-09-30 08:27:41

解读高考古诗词的五部曲

对于诗词鉴赏而言,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考什么”。诗词鉴赏主要考查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侧重于“鉴赏”。在“鉴赏”中,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鉴赏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景物;二是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前者侧重作品的内容,后者侧重作品的形式。因此,备考时要熟悉这些“考点”。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除了知道考卷将要“考什么”之外,还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应该知道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具体来说有五个要点,我们称之为“解读诗歌五部曲”。

一、析诗题,明含义

在诗词鉴赏中,有的诗题、词题需要分析,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有些词题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名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的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知背景,明作者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等,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受其时代的影响,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点。因此,考生平时对一些重要作家要有所了解。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前两节写的是洞庭湖的美丽宁静,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则将山水合起来写,在此基础上第四句表达总的印象:洞庭湖好像白银盘,高大的君山倒映在里边就像一个小小的青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写这一景象呢?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这就必须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了,刘禹锡22岁中进士之后就在朝廷做官,不久,年轻气盛的他就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政治上虽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屈服。这首诗就写在他被贬途中。了解了这些,就不难从这首诗中感到诗人浪漫的奇思和宽阔的胸襟了!由这首诗可知,我们剖析诗歌,既要有分析能力,还要注意联系作者及背景等

三、析意象,明意境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诗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一般来说,“意象”与“意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意象与词句对应,意境与全篇对应;诗的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不是最美的诗。如杜鹃象征哀怨,大雁象征思乡怀亲,象征高洁。“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四、寻诗眼,明用意

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折柳”一词使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熟常识,明技法

诗词写作的技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修辞方法”、“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在高考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加以总结和归纳。如表达技巧,从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可分为渲染、赋陈、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擒故纵等;从修辞手法可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叠字、设问、反问、双关、借代、互文、反衬、对比等。熟悉这些“考查点”,对鉴赏诗歌大有裨益。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首联两句不仅浓墨重彩夸张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室之美,也以“海燕双栖”反衬出的孤独寂寞;颔联从听觉角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苦苦相忆而又不见所思的愁苦;颈联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的寂寞难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是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下句借“明月照流黄”进一步烘托“思而不得见”的愁思。这首诗,诗人从人物心情和环境气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身居华室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女主人公形象。全诗情景交融,境界广远,余韵无穷。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中去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时代久远等原因,许多考生感到古诗词鉴赏难度很大。我们结合近年来的高考题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方法作了总结,以期对考生有帮助。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之导教式初探 下一篇:寓于无声之处 寄予有心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