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生命史

时间:2022-09-30 08:21:30

这也恰好印证了一句俏皮话:春晚的导演不是导演,充期量只能算是个“场记”,即:负责把领导的意见当场记下来,并贯彻执行之。

说说春晚吧:这是一台垄断中国春节娱乐29年、收视率、播出时间和参演人数都足以破世界纪录的综艺晚会,凡华人世界无人不晓。除夕看春晚被称作是“新民俗”,而现在,“骂春晚”似乎正在成为“新新民俗”。

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有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但在新浪微博的投票中,却有55%的投票者对今年春晚表示失望,表示满意的只有7%;腾讯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人认为今年春晚表现不及格;凤凰网友最终亮出的平均成绩为62分,有47.1%的网友对今年春晚 “比较失望”。一个流行但并不好笑的段子是:还有比今年央视春晚更糟的吗?答案是,有,下一届。

看来,形势并非那么美好,说实在的,央视春晚的发展史,已经从一部“受宠史”变成了“挨骂史”,而内容的宣教化、情感的虚假化和价值的空洞化正是其挨骂的核心原因。而这,也正是央视一批优秀栏目的宿命。

其实,春晚绝对是央视的金字招牌。但研究央视名牌节目的生命周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残酷曲线,我把它不太严谨地分为四个阶段:1、创造期。一批传媒精英满怀创新激情,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与观众需求,推出的节目要么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要么是突破了某种,从而获得媒体的好评与观众的认可,一举成名。2、发展期。随着节目知名度的提升,各种优势资源如人力、财力等纷纷进入,节目的运营管理日趋完善,节目收视率和美誉度均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渐扩大。3、成熟期。节目成为优质品牌,团队成熟,质量稳定,但问题随之出现,一般有两股力量开始介入:一是权力。表现为节目的审查越来越严,审查者的级别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把它当作宣传工具;二是商业。如广告商、赞助商、曲线收买者、游说者或明或暗地使节目屈从于某些利益诉求。4、衰亡期。创新激情钝化且日趋平庸,节目失去了其赖以成功锐气与冲击力,从而导致公信力日渐丧失,并归于沉沦直至死亡。这样的生命周期,我们在央视以往的《东方时空》、《实话实说》、《同一首歌》等栏目上领略过,春晚只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子而已。

春晚草创之时,曾致力于打造成一场在除夕夜给全民带来欢乐的“文化年夜饭”,而经过29年的发展,这餐年夜饭早已变了味。正如今年春晚的导演之一马东所言:“春晚不是导演的艺术,它本身是一个国家层面的行为,是由我们现行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氛围所共同决定的。”这也恰好印证了一句俏皮话:春晚的导演不是导演,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场记”,即:负责把领导的意见当场记下来,并贯彻执行之。

春晚的工具化导致它呈现出了某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高度迎合意识形态需求,回避矛盾,粉饰太平;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缺陷求取平衡,它又故作亲民状,以《不差钱》之类的恶俗小品和旭日阳刚一类的草根艺人来讨好大众。这种愈演愈烈的、被学者朱大可称之为的 “春晚综合症”,无疑也是中国文化整体现状的一个缩影。

当一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巨兽有一天轰然倒下,我们可能会哀伤、唏嘘甚或惆怅,但我们不应该意外,因为它自毁的种子早已埋下;我们甚至应该送上某种祝福:因为它曾经活得那么辉煌,但又那么的痛苦与纠结。

上一篇:看演出 第2期 下一篇:艺术之梦何时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