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的维度多向化

时间:2022-09-30 07:37:25

让教育的维度多向化

笔者在无锡举办的“无锡全国著名班主任艺术报告会”上近距离聆听桂贤娣和李凤遐两位老师及《德育报》张国宏社长的讲座后,通过书籍和网络又近一步走近了他们,在这个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督促、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望、一种压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更加勤勉的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用心、用情的投入来做好育人教书的工作。

培训和阅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在重温讲座笔记和阅读的不断深入,我一遍又一遍地梳理了自己的思绪,以期在触动、感动、激动之余有所理性的感悟。随着思考的深入、推进,慢慢地脑海中对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个较之以前有所不同的轮廓,也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教育的维度多向化。

一、教育的韧度

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最终功成名就,但我们可以选择默默地坚守;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够拥有傲人的才艺,但我们可以做到勤勤恳恳。

所谓韧度,是老师对所从事职业的坚持,是对待工作勤勉的态度。这是每位老师都可以真正做得到的,只要你愿意。李凤遐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心生波澜:“当一辈子老师,做一辈子班主任。”她也是凭这句话无愧地当选为省劳模、全国师德标兵!其实这种教育的韧度在深层上来自于我们对教育的一种良知上的认知,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责任感。一个人对工作、对事业有没有责任感,直接决定着他的处事态度和行为,其表现也千差万别。在实际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类:一类把工作当作事业,并以事业为重;一类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以自己为重。而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这种把工作当作责任,这种责任往往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清醒认知,来自于一种对工作的使命感,来自于个人的修养,更来自于满腔的挚爱。这份挚爱不仅带给我们教育上韧度,更带给我们教育上的温度,让教育在温情中行走。

二、教育的温度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而非整天板着我们的脸,冰冻我们的情感,吝惜我们的语言,应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阳光、沐浴着春风。教学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应尽量感动学生,而非一味管理学生。以前李镇西老师的爱满天下,让我对教学、对教育有过一些认识,而桂贤娣老师所说“你有多爱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才会有多爱你;你有多尊重你的学生家长,你的学生家长才会有多尊重你”、“孩子爱我爱得深,是因为我爱孩子爱得真”,李凤遐老师说“平等的爱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尊重的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理解的爱是一种教育的温度,宽容的爱是一种教育的魅力,信任的爱是一种教育的激励,自律的爱是一种教育的影响”等等,这些言论让我对教育、对教学有了更为细腻的触摸,这些言论如颗颗明星,不仅给了我工作上的光亮、给了我育人上的方向,更给了我一种渴望,渴望自我的教育拥有质感的温度,更期许这种温度带给我和学生永恒的记忆,镌刻出一个个温馨的画面。

三、教育的美度

“最好的管理是示范,最好的教育是感染”,张国宏社长的这句话让我触动很大,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逼近自然的一种认识。只要你的身边有学生,教育就开始了。我们应努力从开学第一次见面的衣着、仪表,从第一次点名的严谨、细致,从开好第一次家长会的用心,从谋好第一次考试的鼓励,从排好第一次座位的公心、正心,从做好第一次家访的热心、暖心,从批好第一次作业的细心,从照好第一次班级全家福的齐心等开始,让教育时时处处充满着“美”,让教育时时处处春风化雨,给予学生以感化、熏陶。让教育的美度一次又一次被我们用行动和语言呈现。

四、教育的精度

精致的教育工作来源于对教育工作的精准的认识。对教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自己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措施。

张国宏社长在言论中曾举德育工作为例来进行说明: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更应侧重于小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初中则应侧重于兴趣的引领,高中倾向于志向的激励。

还比如,对教育教学,从宏观上、微观上去认识;对日常工作,从现象、根源上进行梳理等等,让教育的精度真正落在实处。

从细节上注重,从习惯上着手,从效率上追求。

这种精细的认知,不仅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变得有的放矢,更多的是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让我们的学生是在真正受着教育的引导而不是一种变相的摧残。

五、教育的高度

干一行,爱一行,更应精一行。

今天的老师,你拿什么“感动”学生?拿什么“征服”学生?李凤遐、桂贤娣两位特级教师用她们骄人的教学业绩,用她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告诉了我:

老师不仅要有人格魅力,努力提升自我的师德修养,也要拥有学识魅力,努力做好自我的专业发展,在学科教学上力争成为行家里手。

人格,是为师的最高学位;

师德,是为师的最美乐章;

而学识将会在孩子记忆中留下最深的印痕!

“老师是一份责任,因此多了些激情与追求;

教室是一方舞台,因此多了些机遇与才干;

育人是一片奉献,因此多了些价值与崇高;

师爱是一段精彩,因此多了些欣慰与回味。”

让我们的教育维度真正多向化,并将这些维度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有效呈现,从而让我们“收获为师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甘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上一篇:高考作文押题:“苦”与“美” 下一篇:开启思维天窗的数学课堂让中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