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冷思考

时间:2022-09-30 07:20:47

新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冷思考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参考,从教师的本身认识来谈谈如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有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25-1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也是目前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之一。其主要观点是,认知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义和有选择地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在交流和反思中予以完善和深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怎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结合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参考新课程标准,从教师的本身认识来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中,就曾提到过“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主动地构造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另外,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责任,也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促进者。

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能做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成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对获得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反思。

2.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状态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状况和发生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前,教师就应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

其次,教师应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

宽松、和谐、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合作、向上是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而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也应当具备这样的特点:在其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者压制;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共同体的成员又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即提倡不同思想、不同见解的充分交流,乐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

最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应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即应起到鼓励者、启发者和质疑者的作用。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一“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在的观念冲突,而适当地提问和举反例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两个有效方法。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课堂的实际,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让整节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理性、趣味化。这也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三点:第一,教师要把高中数学学习设置到具体、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实践中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练、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和做游戏,等等。第三,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上一篇: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