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控不是心理病:每个人都寻求与他人的联结

时间:2022-09-30 07:17:17

手机控不是心理病:每个人都寻求与他人的联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手机控”,也有不少人患上了所谓的智能手机病,如:无手机恐惧症、手机震动响动幻觉以及迷恋自拍等症状。很多用户把这些症状的出现归结为是一种心理病,但从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角度来看,这些症状并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不能称之为心理病。然而这种现象现在如此普遍,并且越来越明显,背后一定有着普遍的、强烈的心理需求在推动。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看,现在社会的很多领域,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从小一点的环境比如社区、家庭、工作单位等角度来看,无论是稳定性,还是组成的结构,也在经历变化。正因为宏观的、微观的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每个个体的心理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周围的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人也越来越难形成对自己稳定的看法,就会不停地需要获得与他人的联结,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来确定自己生活得怎样。因此短信、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是每个人在上面表达自己,同时渴望别人的回应,通过别人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状态。所以建立人和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以上的联系方式是很有用的,不但方便且简单容易,可以远程与多个人、多个群体交流。但同时,这种感情联系也是局部的和浅层次的,且一旦手机交流成了我们交往的主要方式,那么我们与人相处的很多其他能力就会退化。比如我们很多时候跟亲朋好友面对面没话说,但却能在微信上妙语连珠。这是因为真实的互动太费力,大家都往容易的方向去走。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深入的情感链接,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语言化的符号层面,而必须通过相处。

另外,当我们期待别人来主动联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期待手机响起来,期待中就可能出现幻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叫做“心因性幻觉”,这个是属于正常心理的一部分,只要不是太频繁出现。这个现象其实在告诉我们:我们感觉孤独了,我们希望有人来走进和联系我们。还有一种情况是总担心错过了什么工作电话、老板的指示、客户的回信。这个时候可以试试问问自己,工作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重要性大不大,为什么需要做到完美?不过不完美是否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可能性有多大?健康的状态是对工作拿得起,也放得下。如果一直不能放下,那么自己就会耗竭。

手机控与以前的网络成瘾、游戏成瘾,其实都是在寻找与他人的联结。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会需要融入群体来对抗孤独感。以前远程连接只能靠喊,后来可以写信、发电报,后来打电话,再后来有了电脑。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只是一个终端,人们需要的是通过这些终端寻求与他人的联结。

有手机依赖症的用户,可以先看看自己从手机中满足了哪些需求。如果是希望与朋友保持密切联结,那么不仅要通过朋友圈,也要打电话、见面喝茶或者一起参加活动。如果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那么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比如参加竞赛、活动、讲演等来获得关注。总而言之,就是把联结的方式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不要太单一,不要过分依赖手机即可。

上一篇: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七大挑战 下一篇:雅致乡村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