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时间:2022-09-30 06:19:31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分析315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结果:发生脂肪液化12例。结论: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降低。腹壁切开时少用电刀、全层缝合线不要过密、不留死腔、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能够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75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1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315例。2004年1月~2005年12月的患者160例腹部切口采用传统的腹壁缝合法(简称前组),2006年1月~2008年1月患者155例采用了缝合腹部切口时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法(简称后组)。前组160例中,男73例,女87例,年龄18~80岁。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6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腹股沟疝23例,外伤性肠破裂8例,外伤性脾破裂4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44例,结肠癌5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后组155例中,男71例,女81例,年龄17~82岁。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2例,坏疽性阑尾炎15例,腹股沟疝32例,外伤性肠破裂13例,外伤性脾破裂6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结肠癌3例,合并糖尿病23例。

方法:①二组均缝合腹膜后用盐水或稀释碘伏液冲洗切口,将已坏死游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切口脂肪组织的坏死量;②前组用传统缝合方法逐层缝合,后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而且打结较松弛,以切缘对合为宜;③部分皮下剥离范围较大的腹壁疝患者局部置入引流管并切口加压包扎;④对肥胖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腹部切口理疗。

结 果

前组患者152例切口一期愈合,8例发生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4例治疗后痊愈出院,4例患者由于肥胖合并糖尿病,切口脂肪液化较重,渗出较多,皮下组织游离,故拆除全部缝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庆大霉素混合液换药,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行二期缝合。后组患者151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发生轻度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换药疗治愈出院。

讨 论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二组资料,我们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腹壁脂肪层较厚,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口缝合技术有一定的关系:①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影响切口愈合。另外手术操作粗暴、拉钩压榨、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直接用电刀止血、切口长时间暴露使组织脱水等,均可加重脂肪组织的血运障碍和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②传统缝合方法是为了避免不留死腔,将皮下脂肪和皮肤分层缝合,脂肪层的缝合较紧密、打结紧,再加上切口发生水肿,使血运本来较差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更进一步的减少,结果导致切口脂肪液化。③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本身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贫血、低蛋白血症也是发生脂肪液化的前提。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①术前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10mmol/L以下,最好能达到8mmol/L以下。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在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时有必要家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组织的抵抗力。术前控制感染,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②在进腹过程中少用电刀或正确使用电刀,尽量缩短电刀与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持续切割组织和长时间的接触。③缝合腹直肌前鞘后,用纱布擦拭伤口并用大量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液冲洗,尽可能清除坏死脂肪,缝合时应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④对高危患者进行腹部切口理疗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切口愈合,给患者造成伤害。

上一篇:丝裂霉素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 下一篇: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指背缺损的病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