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伦理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09-30 05:19:52

伊斯兰教的伦理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K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4―052―04

[内容提要]伊斯兰教伦理观中所倡导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诚信美德、友善规范与党的十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探讨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伊斯兰教;伦理观

党的十报告以24个字,囊括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这3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符合历史、合乎实践,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顺民心、合民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宗教界责无旁贷。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义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伦理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探讨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重要现实意义。

一、爱国理念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对养育自己成长、培育自己才智、施展自己才华的祖国母亲的热爱。爱国是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爱国理念作为一而旗帜,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一直引导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而爱国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极为倡导的。伊斯兰教认为,最神圣的爱国责任,就是自觉捍卫赖以生存的祖国。先知说:“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你们应该像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热爱祖国。”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为适应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国穆斯林学者提出了“二元忠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即提倡顺从“忠主忠君”,成功地解决了伊斯兰教在非教权国家神权与王权相统一的问题,实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从“一元忠诚”到“二元忠诚”的变革。这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伊斯兰国家的“认主独一”的特点,从而迈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极大一步。

近代以来,一些伊斯兰教界的著名人士把国家的命运与民族、宗教的命运联系起来,并把国家的存亡,即“爱国”、“保国”明确地放在首位。如清末民初回族知识分子丁竹园曾提出:“无论是哪一教,既为中国民,就当同心努力的维持我们国家大事,没了国,还能保得住教吗?”[1]并大声疾呼:“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2]民国时期,云南人马伯安也号召:“希望各位教胞更进一步团结起来,以爱宗教之热诚爱国家,一起奋起,各尽其最大的努力,以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回汉同胞,共同团结起来,共赴国难。”[3]1 000多年来,我国穆斯林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爱国热情。而在社会主义时期,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穆斯林的爱国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把敬业作为其基本要求之一,因为敬业既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反映了职业本身对职业者从事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又是一种主体需要,承载了职业者强烈的主观愿望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要求,体现了民族素质、民族智慧,“可以说,敬业则国强,怠业则国弱”。[4]

伊斯兰教也十分强调敬业精神。伊斯兰教强调敬业,主要源于其强烈的“入世性”。伊斯兰以“两世吉庆”为处世之本,在强调后世永恒福乐的同时,也允许穆斯林享受今世的生活,并认为两者互为因果。伊斯兰教“两世吉庆”的思想,表明它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宗教――在今世和后世兼顾的思想指导下生产、生活,这是一种信仰融入务实的态度。

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通过劳动追求合理的物质生活享受。《古兰经》说:“你说:‘你们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士们都要看见你们的工作;你们将被送到全知幽明者那里去,而他要将你们的工作告诉你们’。”(《古兰经》9:105)“最好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而得者”,“要吃饭,自流汗”,“最好的收入是用体面的辛勤劳动所赚取的……当一位体面谋生而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在夜晚浑身疲乏地回到家中时,他的罪已经得到宽恕。”[5]“任何人的生活,没有比他自己拿手劳动来维持更好的了。”因而,伊斯兰教号召人们立足于尘世,在大地上耕种、放牧和经商。同时,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在创造人类及大地上一切的同时,赋予了人类代治大地的责任。这种责任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因其职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共同的要求是: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穆圣说:“你们全都是牧人,对自己所牧者负有责任。”每个人只有都像称职的牧者那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自己的知识和特殊技能服务于社会和他人,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

正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这种积极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今世和后世并重的思想,激发了穆斯林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成为了其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士气,凝结为其献身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

三、诚信美德

“诚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二是守信。“民无信不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信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既是个体道德要求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又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伊斯兰教也非常强调诚信美德。首先,伊斯兰教强调为人要诚实。因为诚实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古兰经》说:“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古兰经》9:119)穆圣也说:“你们要坚持诚实,因为诚实会导人于善,善会导人于天国。一个人只要诚实,并追求诚实,在那里他将被记录为‘忠诚之士’。”伊斯兰教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真话、戒伪证,而且还要求在明知对自己或对自己的亲人不利的情况下说真话、戒伪证。穆圣并把说假话、作伪证的危险性与以物配主、忤逆父母、杀人这3大罪相提并论。其次,在强调诚实的基础上,伊斯兰教还要求做到恪守信用。“你们当履行约言。”(《古兰经》5:1)“当你们缔结盟约的时候,你们应当履行真主的盟约。你们既以真主为你们的保证者,则缔结盟约之后就不要违背誓言。”(《古兰经》16:91)“伪信者的标志有三条:张口就说谎;缔约后爽约;被信托时实施欺骗。”从这里可以看出,伊斯兰教认为,人应当讲信用,不接受信托则已,既已接受就要忠于自己所受的信托;不缔结盟约则已,既已缔结就要履行,切不可如小人一样阳奉阴违。伊斯兰教并把人与人之间的讲求信义提到了信仰的高度来看待。穆圣说:“无忠诚之人无信仰,不守信之人无教门。”可见伊斯兰教对于恪守信用之重视程度。

四、友善规范

“友”本义为朋友,“善”本义为吉祥。“友”、“善”相联,基本意思就是交好、亲近、和睦。友善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求仁德、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墨子所说的“兼爱”。友善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伊斯兰教也十分重视友善规范。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友善,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友善的基础――人人平等。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人类,所以不分男女、肤色、地域、贫富、门第、民族、种族、阶级、强弱,一律平等。“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古兰经》49:13)这种“认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认识,而是在告诉人们: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虽然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属性,但他们之间不存在民族界限。其次,宽容。伊斯兰教所要求的“宽容”,其一,对他人和宗教礼仪的宽容。“你们有你们的宗教,我也有我的宗教。”(《古兰经》109:6)“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古兰经》2:256)。其二,对恶行、错误的宽容。“宽容忍让地对待对你轻率鲁莽的人,原谅对你不公正的人,向对你刻薄的人施恩,与跟你断绝关系的人保持友谊。”从善如流,宽容为怀,无疑是伊斯兰教要求友善的形式。再次,人道主义。伊斯兰教在人人平等理念的基础上,指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实行人道主义。伊斯兰教有关人道主义的内容有:在家庭关系上,要求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互相体贴;在朋友关系上,提倡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邻里关系上,主张邻居之间加强友谊,互相帮助等。最后,讲“中道”。伊斯兰教对任何事情都以中正、中庸、均衡为原则。伊斯兰教认为,谨守“中道”就是要不偏不倚――既重后世又重今世;既重物质又重精神;既履行自己的义务,又保证应得的权利;既讲究公平,又追求效率;既维护集体利益,又要确保个人的权益;既对人友善、宽容,又当行则行、行为有度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伊斯兰教伦理观中所倡导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诚信美德、友善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发挥伊斯兰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竹园.思想预防[N].北京:正宗爱国报.民国元年正月十五日

[2]马寿千.辛亥革命时期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的态度[J].中国穆斯林.1981(2)

[3]杨兆钧主编.云南回族史(修订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299

[4]任者春.敬 业:从道德规范到精神信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哈基姆・・赛义德.雇主和雇工――伊斯兰概念[M]第27―28页.转引自杨启辰、杨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

史发展与现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327

上一篇:公交都市的理论渊源及其多样化建设策略 下一篇: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