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

时间:2022-09-30 05:07:13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厌写,或者虽然想写,但肚子里好像没有几滴墨水,总觉得写不好。究其原因是没有写作的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宋代大学问家苏轼曾说:“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即是说不管是写作素材还是语言材料,只要平时积累多了,在写作时就能从中挑选出最恰当的素材、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所积愈厚,所发愈生气,妙笔愈能生花。

一、运用典范的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课内积累作文素材

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往往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它们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妙,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

入选的语文课文,可以说都是学生作文的范文。每一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或在多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范例。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按大纲要求,渗透了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训练。训练目标、重点、难点、方法,都在教材中明确具体地提了出来。所以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语文课本内容是极丰富多彩的。就单从写作素材而言,有丰富的词汇,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素材;有精彩片段,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的素材;有至理名言和典型事例,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素材。

课内积累写作素材要把握三个要点:记、背、用。

第一要点:记。记是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在学业上获得成就的人都在这方面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教育家徐特立少年时期只上过六年私塾和四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知识主要来自于自学。他有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读书笔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坚持不懈做读书笔记的人,随时都有可以支取和运用的丰富的写作素材。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其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就增强了。

第二要点:背。背对积累知识巩固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读书是很讲究背诵的。私塾先生要求背的内容很多,如《三字经》《千家诗》等。这种以背为主的教学方法沿袭了几千年,我们借鉴一下又何尝不可呢?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名段、名句,一定要熟读成诵。在背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自觉背诵的习惯,巩固积累作文素材,以达到“积学以储宝”的目的。如高中课文必修1-5中的诗歌、文言文等,都是值得我们大家背诵、记忆和积累的内容

第三要点:用。用是在写作中应用平时积累的知识,丰富写作内容,这是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检测。例如:形容春景衰败,可用“落花流水”;形容很丰富,用不完,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可用“萍水相逢”;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可用“绣花枕头”…… 使用这些词语能够在作文时显得准确而生动。

引导学生课内积累作文素材,不仅仅是从语文课文中汲取,而且还可以从历史、地理、生物、数理化、法律、政治等教科书中获取。有了这些厚积知识作基础,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语言生动、文笔灵活、内容感人了。

二、选修有益的课外书籍,积累作文素材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适当地多看有益的课外书也可积累作文素材。“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等就是谈古人多读书能写出好文章的名言。屈原小时侯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苦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可见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在这里,我特别推荐一种相互积累知识的方法。就是:在教室里开辟一块专栏,每天轮流由一个学生抄几十个字的作文精彩片断或妙词佳句,推荐给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转抄,每个学生不能抄相同的内容。按一个周抄5段计算,半年可抄100段,中学六年可抄1000余段,再加上自己观察和课内阅读记载的积累,学生不是就成了作文知识的富翁了吗?

三、注重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就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认识事物。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事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观察仔细,想象丰富,诗句清新,把读者引入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观察可以广见闻,长知识。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内容异常丰富的教科书,它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奥秘。有些看来是极普通的现象,只要认真观察、思索、分析,就会有所发现,当然观察的收获要记下来。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学校、社会,处处有生活,也处处有作文素材。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风云变幻,人事更迭,看影视,听广播,听故事,观民间艺人耍把戏等等。只要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看、去听、去感觉、去思索,他们就会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如果中学生能发扬“点滴勤”的精神,持之以恒,他们作文素材的仓库里的宝贵财富将更加丰富,到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材料来表达,再也用不着担心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了。

上一篇:把握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力 下一篇:以网络技术促进新型英语课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