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力

时间:2022-06-14 09:58:13

把握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力

诗歌教学应回归其最本真的阅读,那就是“体悟”。“体”是深入体验,将自己主动地融入;“悟”是领会。在诗歌阅读中,“体”是方法,是过程;“悟”是提升,是结果。初中诗歌教学中意境的探寻,是我们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的赏析、诗歌美感享受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意境的把握。只有把握诗歌意境,才能让学生挖掘到诗歌的内在美,得到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从而与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

比如在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杜甫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及其人生遭遇,接着再让学生明白杜甫“致君尧舜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再来引导学生理解“屋漏偏逢连阴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就不难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领会杜甫身处困境而仍能高歌一曲的博大襟怀也就容易多了。同时,想象还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杜甫当时凄风苦雨之下的瑟缩和痛苦。这样,一首诗的真正趣味也就让学生把握住了。

二、把握诗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诗歌更是如此,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因此,要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探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尤为重要。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与情感结合书写意境的典范之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诗歌中的十种意象通过作者主观情感这条线串起来,让学生描述出一幅“游子暮秋思归图”,让学生体味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凄凉、冷寂的意境,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的睹物思乡,愁肠百结。

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等等。“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绘画激趣法,教师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除此以外,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教师也应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

三、品味诗意

所谓诗意,意境深邃的诗篇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你慢慢咀嚼,细细赏玩,就能穿透诗人所描绘的物象之外去领略别样的情趣。在诗歌教学中,诗人创造诗歌时的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也有利于品味诗意。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先”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字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但我们也一定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从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上一篇:激趣“五法” 下一篇: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