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9-30 03:01:04

中职机电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作为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容忽视。本文就中职机电专业当下的工程实践模式进行研究,找出更为有效的工程实践创新模式。

关键词:机电专业 工程实践 创新人才 工学结合

机电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应用能力和完备机械设计制造能力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加强实践,建立完善培养模式。

一、当前机电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1.学生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

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飞速发展,对于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和模具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因此,机电专业招收的学生数迅猛增加,但教师队伍、教师资源却没有相应成比例地增长,从而导致学生平均占有的资源数减小。机电专业做实验或进行实践时的场地难以安排,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都严重不足。一些大型的现代贵重设备也与学生无缘,即使是安排了实验,也只是验证性试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什么提高。

现在的生产实习基本是走马观花,实习时间大大缩短了,且实习单位也不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2.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大多数院校课程安排、实践的教学环节设置与行业的需求衔接得并不紧密,这也是制约机电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教学计划的制定者不做好市场和行业的调研工作,教师缺乏到具体行业中锻炼的积极性,学生就不能从老师那学到与当前机电相关行业比较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没有保证

由于机电类专业的发展速度快,这方面知识又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专业的教师大多比较年轻,故出现专业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高职称、高学历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很不足,大多数的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盲目引进年轻但缺乏工作经验的教师,是极为不合理的现象。

以上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机电专业的正常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毕业生毕业之后也无法立即应证上岗。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工程实践创新模式实施方案

1.完善双中心的教学条件,提升实践的创新水平

制订双中心计划,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利用具体学校的实验室专项资金来开展持续的建设,与此同时制订一个具体计划让专家和教授指导中心领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让主要骨干教师积极地参与实践教育,提高实践实训项目的水平。

2.开展技能比赛、技术创新活动,开辟专业第二课堂

国务院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要定期地进行全国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并表彰、奖励优胜者。职业院校要应时开展围绕专业技能的比武活动,技能比赛和技术创新的活动地开展是第二课堂的开辟的具体体现。为开辟第二课堂,其一,可以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办有针对性的机电类专业的技能比赛,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们举办车工、钳工等技能竞赛,CAD的绘图大赛等。其二,学校可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研讨会、科技讲座、交流会等,以达到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的目的,充分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其三,可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立专业的、具有科技型的社团,建立社团的专门网页,公布最新行业信息、新技术变革,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建立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

毋庸置疑,资金的短缺几乎是所有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虽然院校的各方都会设法地去筹集资金,且逐年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器材和场地的投入,可投入的速度和资金量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实验条件无法达到突破性提高。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实验论证,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尝试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能达到校企双方的期盼,培养出真正面向实际生产的大量技能型人才,这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联合工作机会。其优势在于:能结合校企两方各自的优势,将学生的理论培训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方向明确,进行实践的教学针对性强,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平,傅丽凌,蒋丹.机电类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7).

[2]立岩,姜大伟,蔡赟. 实验室开放中提高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能力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0(31).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浅谈生产与作业管理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零件表面粗糙度的重要性、正确获得及合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