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想象”

时间:2022-09-30 02:29:05

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标题是“我爱家乡的西瓜树”,第一句就是“我们家楼下种了一棵西瓜树”。显然,这是一篇不合生活常识的作文,然而老师却给了高分,理由是“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这条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对老师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表示赞赏,有人批评说“这完全是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有权威专家认为,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开想象,但想象必须合理,即合于生活的真实和表达的逻辑。此说似乎颇为不偏不倚,但何为“合理”呢?对小学作文教学而言,鼓励及限制的分寸在哪里,依据是什么,对成长中的生命,对于儿童基于好奇的幻想,有必要用“合理”的框架去限制吗?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他“很好地把社会历史、民间故事和幻想融合在一起”,天马行空的想象构成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莫言说:“什么是文学创作?创作就是突破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最大限度地去探险,去发现,去开拓疆域,其中包括把可能存在的‘谎言’说得比真实还真实。”莫言小说有非常大胆的非写实因素。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黑孩子就像童话中的人物,他看到的阳光是蓝色的;他可以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他能够用手抓住热铁,热铁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像握着一只知了;他在一个夜晚看到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里面还流动着活泼的透明液体。生活中真的有这种萝卜、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见闻感受吗?莫言小说因其离奇古怪的想象及肆无忌惮的语言,受到赞扬和热捧,也经受抨击和指责。尽管他也曾被责令作检讨,然而更多的是得到了保护和鼓励。

作家的创作尚且需要宽容和鼓励,更何况儿童的习作呢。于丹在电视上讲述过她和女儿之间的一些趣事,她说最喜欢和女儿玩“画图说话”的游戏。一次她女儿画了四个太阳并说:“它们像天线宝宝一样抱在一起,说你好呀。”于丹问:“画中那两个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小家伙回答说:“太阳照着深绿色的树和浅绿色的草,就成绿色的了。”她女儿的图画里,星星会不时从地上长出来,各种灯笼高高地挂在天空,太阳又和月亮挤在一起……于丹从不用知识去扼杀女儿的想象力,她说:“在想象空间中不存在是与非,让孩子自由想象,心怀一个童话的梦想。这样,她长大成人以后,才能面对一个严酷竞争的环境,才能拥有一种抵御苍凉的力量——心中有四个太阳比一个温暖得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必须通过创造性想象,在假说中改造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形成未来的新知识。艺术的想象则是渗透于形象的思维,最终形成审美的意象。想象其实不必,也不可能先规定了其“合理”,然后才能展开。爱因斯坦有过许多伟大的想象,世人大多只知道他那些成功的,而忽视了那些不成功的。他那著名的关于“统一场”的想象,穷数十年心血的努力,也未获成功。可见,再伟大的天才,也不能保证所有的想象都是“合理”的。艺术的想象更有不同于模仿的创造性,它不拘于感觉经验,而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创造出现实中不曾有过的审美境界。唐代诗人王维画有《雪中芭蕉图》,雪中何来芭蕉?宋人沈括赞誉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教育是培养与成就人的事业,写作正是人性的表达。自然的进化使猴子成为达尔文,人类的教化倘若使儿童成为机器人,这该是何等的悲哀。不必对所有的想象都来验证对或错,而且并非所有的想象都能在短时间内断定对与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也要从教参和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有教育的想象和创新。

上一篇:日照图上的点、线、面及相互关系 下一篇:“慧眼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