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9-30 02:00:22

浅议“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发挥课本的作用,改变人们对课本的看法。

关键词: 课本; 课堂教学; 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02-01

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写作的任务,上课只是为了识记课本上的知识,写作和课堂是脱节的,这样导致两样都做不好。在课题的实行过程中我不断的在寻找写作和课堂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写作的知识,在写作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充实和多样性。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谈谈如何把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感觉课本如此的重要,感觉课堂是如此的充实,感觉写作原来是如此简单和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中的一点写作体会:面对大的写作范围,如何能做到大题小做,通过小的选材体现大的中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个人就这类作文题目如何写作,吸取这样一点经验:在选材中选取具体的事例、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体现文章的中心,达到大题小做,通过小的选材来把大的题目缩小,借用具体的小事件达到体现大中心的目的。

这一单元重点学习的篇目是《生命与和平相爱》《热爱生命》和《享受生活》,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文章的题目范围都很大,一般我们写作文绝对不许学生拟定这样的题目,因为大范围的题目很难写出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写起来会很空洞的,不符合实际并且没有具体感人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茅塞顿开,无论从选材还是结构的安排、中心的体现都是很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生命与和平相爱》中,作者赞美的是犹太民族的精神。犹太民族的东西太多了,如何表现出来呢?作者选取代表人物戴维,这个能体现犹太民族特点的人物。作者通过“戴维――一个家庭――民族”这样的选材引出了犹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折射整个民族的特点。这样的选材会让学生感觉到读起来是很具体、很好理解,这样的文章学生也能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也能做到大题目具体化,也能做到小的具体的选材体现出题目大而深的精神。

《热爱生命》这一课中,从标题可以看到内容包涵面之宽,对“生命”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和感情?如果只针对“生命”来写,那写出来的都是空洞的说教,没有具体感人之物。作者杰克・伦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打破传统的写作局限,通过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怖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求生欲望,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作者这样做达到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具体的故事中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这样的具体选材比抽象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能达到大题小做,化抽象的为具体的目的。难写的难理解的选题变成具体的东西,学生可以感知到选材的具体,会容易接受也容易学会写作之道。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具体地接受到写作方法地培训,学生就可以有具体的参照对象,写作不再是空中楼阁,课堂也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这样的课堂是充实的有用的,这样的写作是生动的具体的。

除了学习范文的选材外,在结构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学习范文的谋篇布局,会让学生的作文有了活力,不再是一种模式或结构,显得如此的死板,学生写作文结构安排得合理和恰当是重点。如果只有材料而没有合理恰当的结构文章只是材料的堆积。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注意到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谋篇布局,加大对范文处理力度,特别在文章的结构处理上更是精益求精,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写作的知识。

我在讲解游记散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时,把结构处理作为重点。结合游记散文的特点,在结构安排上常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结合时空顺序有侧重的介绍自己所见的景观,描写景物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先总介绍黄山的特点以及黄山的形成,接着分写,从“天都峰”写起,一路向上,经过“一线天”“蓬莱三岛”“玉屏楼 ”“莲花峰”“鳌鱼峰”“飞来峰”“猴子观海”“清凉台”,再到山脚的“温泉”,游踪交待清楚,由上山到下山,各有侧重的描写沿途所见,并且做到详略搭配,思路清晰,也如同跟随“导游”在游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很好的体会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感情。我在辅导中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重点领悟范文的结构,重点展开全文结构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领悟到游记散文的结构特点,并且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文章。杨艳同学的《游茂陵》就模仿的非常成功,作者先总写对茂陵的感受:威严、肃穆、神奇,充满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接着作者以中间主线为主脉,依次展开介绍沿途的主要景观,伴随空间顺序展开,同时还插入一些历史故事,体现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结尾处站在高处再总观茂陵写出自己的感受。小作者无论是从结构还是选材都非常的成功地体现了游记散文的特点:游踪清晰,线索明确,景观介绍有特点,感情表达充沛。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在结构上就有他的独特之处:在结尾之处扩展文章的主题,使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更增加了农民命运的悲惨,是文章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这样的结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便于掌握,在写作中也会恰当的使用。同时也增强了内容的深度和结构的多样性。王蒙娜同学写的《我的初中生活》就采用这个结构,结尾扩展了她的初中生活的深度,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生活的快乐,使文章中心更具有深度。

话题作文是现在初中写作中的热点,面对话题作文有些同学会无从下手,甚至会出现脱题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挖掘教材中的话题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话题作文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会审话题,学会确立主题,学会选择恰当的文体。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绿”为话题的,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前我先设置好话题“绿”,让大家构思完成口头作文,大多数学生都会写景,不会把思路拓展开来。借这个机会我问他们相同的话题是否可以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呢?带学生一起来总体了解这一单元的文体特点:有记叙文,可以写景、写人;有说明文。这些不同的文体共同体现一个话题。这就为学生写话题选文体传授了技巧,同时也打开学生的选文体视野,增长了写作的知识,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写作的紧密结合。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布置了以“跨越那座山”为话题的作为,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有记叙文和议论文。在记叙文中学生对“山”理解为人生道路中的困难、挫折,还有各种心理中痛苦,内容充实;在议论文中学生谈论跨越“山”的重要性。比较成功的有赵磊的《战胜自己的快乐》,文章中的“山”是自己,成功的记叙战胜自己的过程。赵博迪的《跨越了,就能成功》,议论了跨越的“山”的重要性。现行的语文课本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每一册都可以遇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其中的奥妙,学生的话题作文教学就不是一件难事情。

语文课本是一本写作方面的百科全书,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写作知识,把这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会写作。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领悟到写作的奥秘,让学生感觉到写作和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使课本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让我们的课堂充实、生动。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阵地,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收获。

上一篇:约见家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