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的设计与验算

时间:2022-09-30 01:58:14

挡土墙的设计与验算

摘要:挡土墙的设计截面一般按试算法确定,初步拟定截面尺寸,然后进行挡土墙的验算,算通常包括稳定性验算,基础的承载力验算,墙身强度验算。

关键词:挡土墙 稳定性 地基承载力 墙身强度 验算

中图分类号:TU476.4 文献标识码:A

挡土墙是用来挡土的结构和防止土体坍塌,在房屋建筑、水利工程、铁路工程以及桥梁工程中都会遇到需要采用挡土墙来防止土体坍塌,例如,挡土墙按其结构型式可分为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及格栅装配式等。按所用的材料可分为毛石、砖、素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等类型。挡土墙的主要受力特点是在与土体接触的墙背上作用有土压力。因此,设计挡土墙时首先要先确定土压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挡土墙的截面一般按试算法确定,即先根据挡土墙所处的条件凭经验初步拟定截面尺寸,然后进行挡土墙的验算,如不满足要求,则应改变截面尺寸或采用其他措施。

挡土墙的计算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1.稳定性验算,包括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验算;此时挡土墙自重及土压力分项系数均取1.0。

2.基础的承载力验算;设计重力挡土墙时土压力及基础自重分项系数均取1.0 ,并保证合力中心位于基础底面中心两侧1/6基宽的范围内;设计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时,土压力作为外荷载应乘以大于1.2的荷载分项系数。

3.墙身强度验算,地基的承载力验算与一般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的计算方法相同,即要求基底的最大压应力≤1.2f(f为地基土的承载力设计值)。至于墙身强度验算应根据墙身材料分别按砖石结构、素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

挡土墙的稳定性破坏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土压力作用下绕O点外倾,如图2(a)所示,另一种是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作用下沿基底外移,如图2(b)所示,对于软弱地基,还可能沿地基中某一曲面滑动,对于这种情况应按圆弧法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倾覆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如图 1所示:

≥1.6(1-1)

== =bz=bz

式中――墙背的主动土压力;z――土压力作用点离墙踵的高度;

――挡土墙重心离墙趾的水平距离;b――基底的水平投影宽度;

G――挡土墙每延米自重;――挡土墙基底的倾角;

α――挡土墙墙背的倾角;δ――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可按规范选用;μ――土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由试验确定也可以按规范选用。

当地基软弱时,在倾覆的同时,墙趾可能陷入土中,因而力矩中心O点向内移动,抗倾覆安全系数就将会降低,因此在运用式(1-1)是要注意地基土的压缩性。

2.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图3)

抗滑移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1.3 (1-2)

=G =G; ==

3.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

4.地基承载力验算,基底合力的偏心距不应大于0.25倍基础的宽度。

算例:某挡土墙高H为6m,墙背直立(α=0),填土面水平(β=0),墙背光滑(δ=0),用200号毛石和M2.5水泥砂浆砌筑;砌体抗压强度R=1600kN/m²,砌体容重=22kN/m³,填土内摩擦角=40°,c=0,r=19kN/ ,基底摩擦系数=0.5,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180kN/,试设计此挡土墙。

(1)挡土墙断面尺寸的选择

重力式挡土墙的顶宽约为1/12H,底宽可取(1/2~1/3)H,初步选择顶宽b=0.7m,底宽B=2.5m

(2)土压力计算 =r

=×19×=74.4kN/m

土压力作用点离墙底的距离为h=H=×6=2m

(3)挡土墙自重及重心

将挡土墙截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见图4)分别计算它们的自重:

=1/2(2.5-0.7)×6×22=119kN/m=0.7×6×22=92.4 kN/m

的作用点离O点的距离分别为

=2/3×1.8=1.2m=1/2×0.7+1.8=2.15m

(4)倾覆稳定验算 ==2.29>1.5

(5)滑动稳定验算 ==1.42>1.3

(6)地基承载力验算(图5)

作用在基底的总垂直力 N=W1 +W2=119+92.4=211.4 kN/m

合力作用点离O点距离 c===0.911m

偏心距 e=B/2-c=2.5/2-0.355=0.915<B/6=0.417

基底的应力 σmin===16.6kN/m

σmax===152.5kN/m

σmax<1.2R=1.2180=216 kN/m2

(7)墙身强度验算

验算离墙顶3m处截面1-1(图6的应力:截面I-I以上的主动土压力)

=rH21tan2(45°-)=×19×32×0.217=18.5 kN/m

截面I-I以上挡土墙自重=×0.9×3×22=29.7 kN/m

=0.7×3×22=46.2 kN/m W3和W4作用点离O1点的距离

a3=×0.9=0.6ma4=0.9+0.35=1.25m

I-I截面上的总法向压力N1=W3+W4=29.7+46.2=75.9kN/m

N1作用点离O1点的距离 c1===0.75m

偏心距 e1=B1/2-c1=1.6/2-0.75=0.05m

I-I截面上的法向应力

σmin==75.9/1.6(1-6*0.05/1.6)=38.5kN/m2<<R(R为砌体抗压强度)

σmin==75.9/1.6(1+6*0.05/1.6)=56.5kN/m2<<R

I-I截面上的剪应力 =<0式中f为砌体的摩擦系数,取f=0.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2.5―2005/J464―2005,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25―2006/J127―2006,铁路路基支档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3]铁道部第一工程局,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手册路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钱冬生,桥梁工程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5]黄棠,周其刚,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上一篇:对城镇排水规划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城市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