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里收获“成长”:感受《草房子》里的童年

时间:2022-09-30 01:57:44

油麻地里收获“成长”:感受《草房子》里的童年

童年是每个人都会追忆的一个阶段。在童年时光里,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正是因为这种无忧无虑,带给了我们童年所特有的童趣和纯真。在童年里,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人生涂抹这童年那再也无法倒带的色彩。[1]电影《草房子》是由徐耿执导,改编自曹文轩同名小说的少年电影,该电影以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主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童年图画。看这个电影,能给人无尽的追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中。

一、 回归童心,走进《草房子》

(一)走进《草房子》

电影《草房子》是由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的一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于1997年面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电影于之后3年面世,也是好评如潮。电影继承了小说诗意的叙事风格和唯美的小故事。故事的主线是以原著作者曹文轩的童年经历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所以电影中处处体现着童心、童趣。在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名为“孤独之旅”的文章便节选自《草房子》。“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与父亲一起放鸭子时的童年特有的表现和心理活动让读者印象深刻,而电影《草房子》中的真正主角桑桑更能体现童年特有的童心和童趣。[2]

(二)《草房子》的文化旨趣

电影《草房子》的原著作者曹文轩由于童年时代的特殊生活经历,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追忆,从而形成了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极为相近的“自由、自然”的思想。十分尊重原著的电影自然也承继了这种思想,使整个作品中贯穿着极富感染力的美感。

电影中处处体现着儿童特有的质朴童趣、淳朴的民风以及以水为中心的美丽的大自然。这是一部以儿童为中心的电影,儿童的世界总是那么的晶莹剔透、那么的美丽无暇。电影以诗性的语言和唯美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纯真故事。[3]

二、 油麻地里的“成长”

(一)青涩多彩的爱情

电影《草房子》为我们讲述了两种可能每个人都会遇见,而且让遇见的人终身难忘,留下无限唯美回忆的故事。

第一种是孩子纯真的朦胧爱情。孩童时期的爱情就像春天花树的芽孢,含苞待放、清纯羞涩。纸月是一个插班生,她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乖巧伶俐。纸月踏入班级的一刹那,就触动了桑桑的心灵,桑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是他知道自己想要接触纸月。因为纸月和别人一起排练节目他会嫉妒,别人比自己更能吸引纸月注意力他会失落。为了接近纸月,为了吸引纸月的注意力,桑桑使出了浑身解数,做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傻事”。他为了吸引纸月的注意在夏日炎炎的时候穿大棉袄,在表演节目的时候扔帽子,在回家路上充英雄……[4]

第二种是苦甜交加的痴怨爱情。白雀和蒋老师是受现实阻碍的恋人,白雀的家人不允许她和蒋老师见面,甚至为了达到不让他们见面的目的而故意撤下她和蒋老师合演的节目。说他们的爱情苦甜交加,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相互依偎在草垛上吃着甘蔗看着电影的甜,也经历了被家人阻隔无法相见的苦。[5]

蒋老师的笛声一直伴随着他的爱情的成长与覆灭,当他的笛声开始响起时,他的爱情也开始了。爱情受阻时,笛声哀鸣,让人忍不住想要为他们去痛斥拆散相爱的情侣的现实。当他们在芦苇荡里约会时,又响起了他婉转悠扬的笛声。当桑桑不小心弄丢了信件又不敢说出来,导致蒋老师收不到信件时,又响起了他抑郁惆怅的笛声。当他们的爱情破灭时,蒋老师再也无心吹笛,笛声随之淹没在了随风飘荡的芦苇荡里。[6]

(二)坚定不屈的友情

电影中的陆鹤常常被大家唤为“秃鹤”,原因是自己有一个光光的头,也因为此,陆鹤常常留下委屈的泪水。文艺汇演选角色时,桑桑因为失去了男主角的角色,且又对当选男主角的杜小康拉着纸月排练节目心怀不满,便扯下了陆鹤的帽子,以期吸引纸月的注意,但是却让陆鹤倍感羞辱。后来文艺汇演时,节目中的“杨大秃瓢”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演,让桑桑演又被桑桑以不演坏人为由拒绝。这时,陆鹤摒弃前嫌,主动要求演这个角色,最后使汇演大获成功。陆鹤身上,体现的是坚定不屈的友情。

杜小康起初是最幸福的,但也是影片中生活最坎坷的。杜小康的家庭在一开始是很富裕的,富裕的最佳证据是他拥有油麻地的唯一一台自行车。这台自行车见证了他和桑桑的甜蜜时期的友情,他们骑着自行车在麦场玩,骑累了就一起烤红薯,却不小心烧了麦场。后来杜小康家道中落,杜小康经历了在校门口摆地摊,和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子的苦楚。为了支持杜小康,桑桑去杜小康的地摊买糖,这个时期他们的友情是苦的。杜小康体现的也是坚定不屈的友情。[7]

(三)温情悲悯的亲情

电影第一处体现亲情是白发苍苍的外婆和文弱沉默的纸月。外婆已经那么大的年纪,却为了让外孙女受到教育,不惜千里奔波。

电影最能体现亲情的当然是桑桑的爸爸桑乔。桑乔对桑桑异常严格,当桑桑扯下陆鹤的帽子后,桑乔勃然大怒,吓得桑桑不敢回家,而且还取消了桑桑参加会操的资格。当桑桑偷桑乔的笔记本为杜小康抄笔记时,桑乔更是勃然大怒,不分缘由就把桑桑胖揍了一顿。其实这些并不是桑乔脾气坏,从桑乔对纸月这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孤女的百般疼爱来看,桑乔绝对是一个慈爱的长者。桑乔对桑桑的种种做法,都是恨铁不成钢,恰恰是过于疼爱的表现。后来,桑桑病了,桑乔不得不把自己做一个好老师、好校长的崇高使命暂时搁置,背着桑桑走遍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想要为儿子寻得高明医士,寻得利病良药,想要儿子的人生长长的,不要被病魔打败。正是这份温情悲悯的亲情,伴随着桑桑走出了病魔的魔爪,走回了健康的世界。

三、 从《草房子》看成长主题童年的独特表现

(一)儿童视角中细微的情感世界

儿童总是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成人所感受不到的东西,因为成人在生活中的牵绊太多,顾虑太多,往往会因为太多的牵绊而忽略那些细微的情感。电影《草房子》中也在多处体现了儿童的这种细微的情感。

电影中的桑桑喜欢纸月,他总是感觉纸月在关注着自己,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感觉到纸月的目光,而且纸月的目光在小桑桑的心里有很多种解读。当桑桑调皮时爬到高处,他仿佛能看到纸月担忧的眼神,能感觉到纸月在喊自己下来,怕自己摔着。当他想抄邻桌的作业时,他感觉到纸月的目光,纸月在批评自己抄作业是不对的。当他与病魔作斗争时,他感觉到纸月的目光在鼓励自己一定要健康起来。当纸月看到了自己尿床的被子,感觉到纸月一定会不喜欢尿床的自己,恼羞成怒把被子扔到了地上。当下课的路上遇到了坏人,他细微的情感世界里迸发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为了保护纸月,他奋不顾身的与三个恶少打架。这些都是从孩子的独特视角才能体会出来的微妙情感。[8]

(二)儿童视角中纯美的情感世界

电影营造了一个纯美的成长世界,这是属于儿童的世界。在这个纯美世界中,鸽子是飞舞的精灵,他承载了桑桑情感的变化,是桑桑纯美的情感世界的表现。初次见到纸月时,在桑桑的眼中,鸽子是在为他庆祝的,鸽子飞舞着盘旋于自己头顶的那片天空。后来,纸月留宿了,在桑桑眼中,这意味着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见到纸月,桑桑为了掩饰自己心情的激动,便不断的给鸽子喂食。再后来,妈妈冤枉桑桑说他欺负纸月,他为了保护纸月不惜和三个恶少打架,又怎么会欺负纸月呢,此刻的鸽子群成了赌气的桑桑的出气筒。

在桑桑的眼中,纸月时纯美的象征,纸月钟灵娟秀、写得一手秀美的毛笔字、对古诗词朗朗上口、会表演又没有一丝的傲气。在桑桑的眼中,白雀和蒋老师的爱情也是纯美的,这种美使得他注目观望以至于到了手里的蟋蟀跑了都不知道的地步。为了这种美,他不惜冒着被父亲责备的风险为白雀和蒋老师传递信件。像桑桑一样,儿童的世界里总是充满了纯美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因为儿童的世界里只有纯美,而是儿童往往能对每一件事都有一个纯美的解读。

(三)儿童视角中成人目光的回视

电影用了很多成人的理性思索来表达成长的内涵。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在校门口摆地摊,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的时候,电影给出了旁白,“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在那个年纪,杜小康考虑的肯定不是有没有出息,而是如何才能玩得开心。但是,家道中落实在无可奈何,他不得不承担这些,他承担下来了,便是一种成长,一种成熟。桑桑为了支持杜小康的地摊生意,去买杜小康的糖,电影的旁白是:“我突然觉得,杜小康才是我真正的朋友。”这话自然是成年的桑桑应有的台词,儿童的视角里只有照着本性去做的事,而没有对他是不是我真正朋友的思索。[9]

白雀和蒋老师的爱情最终也没能圆满,但是白雀临走前,把蒋老师写给她的信都交给了桑桑,但是要求桑桑长大后再看,也只有长大后才能看得明白。这其实就是白雀以成人的目光对桑桑的引导。

结语

《草房子》是一部以儿童为主线的电影,这部电影以诗意的语言和唯美的画面,叙述了一群孩子天真无邪的故事。故事中有桑桑和纸月孩童时期朦胧羞涩的爱情、白雀和蒋老师苦甜交加的爱情,陆鹤和同学们坚定不屈的友情、杜小康和桑桑先甜后苦依然不变的友情,桑乔和桑桑温情悲悯的亲情。在电影中,以桑桑为代表的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总能在朴实的生活中发现感受到细微的情感,能在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纯真的美,总能在每一件事上有一个纯美的解读。每个人回望自己的童年时光,总会有给你无限追忆的人和事吧。让我们走进《草房子》,走进童年,走进我们的会以去感受那童年的美好吧。

参考文献:

[1]王利剑.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建议[J].电影评介,2010(11):12-13.

[2]张帆.《草房子》――做孩子尊严的守护者[J].家教世界,2015(18):12-13.

[3]牛跃辉,王艳.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思维与视觉注意[J].电影评介,2009(15):62-62.

[4]李敏.论曹文轩儿童小说《草房子》的电影改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45-50.

[5]王卫.儿童文学《草房子》人物形象解析[J].芒种,2015(2):23-24.

[6]司屠.但我不能追逐爱情[J].芙蓉,2014(5):104-125.

[7]刘小艾.浅析《草房子》中桑桑的人物形象[J].雪莲,2015(11):98-99.

[8]练书锋.《草房子》影评[J].西部广播电视,2015(3):98-98.

[9]申景梅.由儿童视角切入论曹文轩《草房子》的创作[J].芒种,2014(23):43-44.

上一篇:为全域旅游作示范 下一篇:印江“村两委+乡贤会”模式助力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