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新秀梅第扬: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时间:2022-07-18 10:38:42

中提琴新秀梅第扬: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西洋弦乐器中,中提琴作为中音声部,主要担当为主旋律伴奏及和声衬托的作用,难有自己的发挥,也极少用于独奏,就像一位温柔的隐者,默默地为弦乐家族做着自己的贡献。与在乐队中的境况相似,学中提琴的学生也不容易“冒尖”,很少被人关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一批高水平专业教师从海外归来,国内的中提琴教学水平突飞猛进,一些颇具音乐天赋和演奏实力的中提琴人才脱颖而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梅第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遇恩师改学中提琴

1994年,梅第扬出生在湖南长沙,父母都是建筑设计工程师,因为姥爷弹一手好钢琴,很小时家里想让他学习钢琴。没想到姥爷在他3岁时去世了,妈妈怕姥姥听到钢琴声会想念姥爷,便让梅第扬学了小提琴。5岁那年,梅第扬开始跟随省歌舞团的刘惠平老师学习。虽然很喜欢音乐,但最初学小提琴也只是为培养兴趣,家里人都没想过让他从事音乐专业。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到长沙招生,梅第扬的小提琴老师鼓励他去试试,意外被前来招生的中提琴专业王绍武老师一眼相中。就这样,他从湖南长沙来到北京,手中的小提琴换成了中提琴。

谈起当初王绍武老师为什么会看中自己,梅第扬笑着说:“可能是当时我年龄虽小但手大、脚大,王老师觉得我更适合拉中提琴吧。另外,我的乐感也很不错。”中提琴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把位更宽,因此拉琴的人要肩宽、手大,手指能够撑得开才行。由于中提琴个头大、体量重,儿童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学中提琴,一般都是先学小提琴,到了音乐学院附中后再转专业学习。在梅第扬之前,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还没有招收过中提琴专业的学生,梅第扬算是被破格录取的。

能够被王绍武老师一眼相中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梅第扬感到非常幸运。可是,刚开始转学中提琴,他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与小提琴相比,体量稍大的中提琴拉起来要更吃力一些,而且同样的技术在中提琴上实施也比小提琴困难,还有中提琴的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同时采用高音和中音两种谱表……这些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梅第扬最困难的适应是心理上的。在音乐学院里,人们一般认为小提琴拉得不好才会转学中提琴,这让刚入学的梅第扬感到很委屈,心里挺难受:“都是弦乐器,为什么中提琴要遭到歧视呢?”毕竟,因为喜欢音乐而来到北京的梅第扬,非常珍惜在附小学习的机会,在王绍武老师的指导下,他最终没有被学习上的困难和人们的固有观念所压倒,很快度过了适应期。

2007年4月,还是附小学生的梅第杨,跨组参加了全国中提琴艺术节。比赛中,他充分显露自己的艺术才华,取得了少年A组(初中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一年后,他又在西班牙“VILLA DE LLANES”国际中提琴大提琴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一名和比赛特别奖。2012年是梅第扬收获颇丰的一年,他相继在第40届美国国际中提琴学会青年艺术家比赛、波兰PILA音乐节比赛和第勃拉姆斯国际音乐比赛(奥地利)中摘得桂冠,特别是在奥地利的比赛中,他赢得了8个分数中的7个满分,成为该项比赛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虽然在乐队中,中提琴的地位有几分尴尬,但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中提琴具有较宽广的音域,其浑厚含蓄的独特音质在不同音区与小提琴和大提琴各有近似之处,弥合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色差异,使弦乐组的合成音效浑然一体。同时,中提琴中低音区的音色又与管

乐器尤其是部分木管乐器有近似之处,通过某些演奏方法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因而在管弦乐中,中提琴又弥合了弦乐组与管乐组的音色差异,从而使管弦乐队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王绍武老师认为,拉好中提琴最重要的就是音色,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拉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这一高度也是梅第扬不懈追求的:“中提琴的音域接近于男高音,它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富有磁性的声音。”

王绍武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海归专业人才,曾留学德国多年,在科隆音乐学院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梅第扬是他回国后教的第一拨学生,王老师因此格外用心,一心想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法倾囊教授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教学上,他对学生要求很高也很严格,在生活中,他又像一位友善的朋友和慈爱的父亲。可能是曾在国外学习多年的缘故,王老师不像音乐学院老一辈专业教师那样手把手“保姆式”教学生。而是更注重引导、挖掘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希望学生们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这样即使以后离开老师,他们自己也能做得很好。在教学中,他特别注重音色和声音的表现,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声音,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把音乐拉出来:“错了可以改,不要因为怕错而收着,这样就把自己本身的优势淹没了。”

梅第扬在音乐上真正开窍是在上初一的时候。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怎么练感觉都不对,找不到方向,王老师对他也不满意。后来,他听了很多大师的演奏,了解了音乐的历史,也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思考,终于在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度过了学习上的瓶颈期。“我以前想得更多的是技术上的问题,却把真正的音乐丢了,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丢了。”

梅第扬说:“我是那种不是很爱练琴却长于思考的学生,总觉得思考比练琴更重要。”梅第扬经常会给自己提出一些看似无用的问题,尝试去理解作曲家为什么写这个音、这个节奏,然后反复练习,寻找自己与音乐的共鸣。在探寻过程中,有时候他自己会找到答案,有时候需要求助于老师。王老师很了解他,一个小小的点拨,常常会让他豁然开朗。

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梅第扬认为:“音乐最重要的是打动人,要拉到人心里去才可以。如果只是要求技术,那么机器、电脑做出来的要比我们更精准。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东西,而且弦乐演奏起来更像是人在歌唱。”在这一点上,王绍武老师也经常告诫他:“不要过多关注技术,而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感受音乐,自然而然地表达音乐。拉琴就像说话一样,不能言不由衷,要说心里话、真心话,技术是可以练的,音乐更多的是内心和头脑中的。”

“我拉中提琴9年、小提琴5年,加起来有14年,技术上很难再拔上去了,现在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做音乐。”梅第扬认为把音乐自然表达出来的关键,一是理解,即要对作品、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有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按照谱子拉,不能违背作曲家的意愿。国外选手的演奏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很自然,而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学生做的更多是外在的东西,而心里的东西较少,又或者老师强加的东西比较多,而这些东西可能学生并不理解,只能生硬照搬。如我们音乐学院的同学,曲目拉错的很少,但真正理解的人不多。只有自己把琴拉得舒服了,才是自然的,别人听起来也才舒服、自然。”

西方音乐是一种外来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它、表达它呢?

一是感悟。“如果只是模仿,永远超越不了那些大师。”梅第扬说他会经常听各种碟片,聆听大师们的演奏,感悟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如果他们的演奏有说服力,他会认可。只有感觉自己与大师想到一起去了,他才会去做。当然,他的想法也不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小时候错得比较多。王老师不会因为他的想法

错了,就否定他的演奏,而是帮助他把好的想法留下,把错误的去掉。

二是交融,也就是在心灵和情感上找到与作品的契合点。梅第扬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他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在2008年西班牙的那次比赛中,他演奏了维厄当的《悲歌》。那一年是汶川地震,同时他又想到了姥爷的去世,他把这首乐曲中悲伤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评委们都听哭了。最终,他获得了第一名。

在音乐上,梅第扬非常感性,擅长演奏抒情性、旋律性比较强的浪漫风格的音乐作品,生活中,他又是一个随性、随和、随缘的大男孩。今年他即将附中毕业面临高考,不过他在专业上已被免试保送,只需把文化课考好就可以了。谈到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许,他说有两件事情他一定要做,一是要重新组织一个四重奏组。2008年他和另外三位同学组成了“弦之风云”四重奏组,四位在生活上能玩到一起、在艺术上志同道合的同龄小伙伴,利用业余时间切磋琴艺,享受音乐。由于他们高超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该重奏组曾一举获得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弦乐四重奏比赛金奖(2011),只可惜其中的第二小提琴手不久前已出国留学。梅第扬认为拉重奏对演奏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在重奏组中,每个人都会尽量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并且努力寻找最佳的契合点,这不仅需要个人的付出,更需要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因此他很想上大学以后再把四重奏组重建。另外,他还想利用自己所入选的“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参加更多的国际比赛和大师课,因为只有与世界接轨,他的中提琴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上一篇:快速背谱弹奏的方法 下一篇:法国音乐家马蒂农的指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