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12:44:59

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在企业招聘、培训和激励等方面的应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组织心理学家阿吉利斯(Argyris)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其中把心理契约描述为“反映和说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彼此理解而又未明确的关系”。而后莱文森(Levinso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心理契约的定义:“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拥有的,用以表明组织与员工之间未公开说明的隐含的相互期望的总和”。施恩(Schein,1978)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赫瑞特(Herriot,1997)等人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与个人,在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契约是契约双方的理解和相互信任。如Robinson指出“心理契约就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虽然以上众多学者对心理契约的定义并不一致,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内涵,即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它是以员工与组织间正式的书面契约为基础,以相互间的关系为纽带,以员工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组织的评价为尺度所形成的关于员工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上的相互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个体水平上的认知,由于个体的差异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和评价也不同。(2)动态性。员工与企业的书面契约是固定的,但心理契约不同于书面契约,会随着时间、组织的发展及员工个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3)双向性。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隐含的交易,强调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责任与义务的感知,其内容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因此心理契约是双向的。

三、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应用

(1)心理契约在招聘中的应用。招聘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接触的时候,也是企业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第一步,双方会以他们所期望的观念来处理其中相关的信息。企业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对职业的介绍会让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使员工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期望,这对以后心理契约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不成功的招聘是日后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隐患,因此,把好招聘这个第一关,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在招聘知识型员工时,企业不能单单注重面试者的技能,而应结合公司自身环境及文化,了解被试者的态度、个性、行为等是否符合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同时在向求职者说明工作内容时应该客观不夸大,使求职者对未来的工作及组织有一个真实的认知。在双方互相了解的情况下,心理契约在招聘阶段就容易形成,日后也不易违背。(2)心理契约在培训中的应用。对于员工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同时能使员工在培训开发中感觉到企业对自身的重视,让员工看到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与员工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会通过了解不断地调整,进一步达到契合,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提高员工组织的目标、宗旨、所推行的价值观及组织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3)心理契约在激励中的应用。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全面的薪酬体系。采用与业绩挂钩的弹性工资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周详的考核标准、比较客观公正的业绩考评结果和及时的回报等配套措施。第二,个性化福利方案。员工作为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岗位的员工,把在固定的范围内将公司的福利进行细分,为不同需求的员工提供不同的福利选择。第三,晋升及培训机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企业因将培训贯穿于员工在公司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样不但能提高员工的技能,更能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四,优秀的企业文化。物质激励也许只能使员工达到其短期目标,企业只有建立符合员工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心理上引起员工的共鸣,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Robinson S.L. & 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5:16(2)

[2]陈钦转.心理契约内容之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3]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上一篇: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存问题与策略研究 下一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