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素质化地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30 12:43:20

打造素质化地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的素质化程度与教学成效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创新为引导,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以及教学延伸拓展等方面强化研究,让高中地理教学更为生动,全力打造素质化课堂,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

一、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为打造素质化课堂奠定基础

科学的教学方案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设计的有效性。首先要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体现空间性与区域性、综合性,将教学活动放在区域背景下进行设计,并将教学内容综合起来统筹兼顾。如在教学“气候”的时候应当综合地形与洋流等内容,教学“植被”时要综合水文、地形以及气候等内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紧扣主干,进行延伸与拓展,充实教学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例如在教学农业地域内容时,应当以农业地域分布区为线索,融合生产特点、区位优势、改进措施等要素组织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提升知识的框架效果,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再次,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应当按照逐层深入的顺序,贴近学生认知基础与现状,体现学生的参与效果,注意兼顾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设计更加体现互动和兼容的教学流程。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用,为打造素质化课堂提供保障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广,许多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为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在地理教学中,从两个方面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一方面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补充丰富的信息,让地理教学课堂信息量更大。另一方面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内容以形象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自然界水循环以及大规模海水运动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顺序与步骤,对海水运动的方式方法、流向等方面也能够形象直观地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成功地突破学习难点,以这样的方式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打造素质化课堂提速增效

地理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课堂中,教师先启发引导再讲解,学生先深入思考再讨论。多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相互进行讨论,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角度。教师在学生自主开展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要择机进行启发引导,对重点和疑难之处要开展技巧与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提高重难点突破效果。另外,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还要注重掌控好课堂的氛围,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增加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与状态,从表情、言语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判断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重难点,动态掌控教学。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为打造素质化课堂增添动力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凡是新授地理知识前学生都要进行针对性的预习活动,自己尝试寻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对照思考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预习成果交流,互通有无,完善和补充学习内容。其次是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样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难点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照目标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对照思考题进行小组研究分析活动,最后还要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开展学习成果的评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另外,笔者还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专题研究或者讨论活动,针对教材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观点不一致的方面,让学生通过研讨和辩论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五、注重联系实践,为打造素质化课堂拓展空间

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教材内容与客观实际之间联系较为密切,教学中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天文观测、水文观测以及地质地貌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强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等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创新,让教学信息更加丰富,教学模式更加自主,教学空间更加开阔,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教学叙事点滴 下一篇:我也是一束阳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