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42例

时间:2022-09-30 12:04:10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42例MP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喘憋、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发热,病程较非MP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长,肺外并发症多,肺部x线表现以片状阴影、云絮状阴影、肺门影增浓为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MP所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与一般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相似,但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多,X线表现以片状阴影、云絮状阴影、肺门影增浓为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64-02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见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为1~6个月的小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病原,其他病毒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呼肠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近年来,MP逐渐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且发病有低龄化趋势。MP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逐渐增多。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MP毛细支气管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4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最小55d,最大14个月,平均6,5个月,其中55d~3个月12例,4个月~6个月16例,7个月~1岁8例,>1岁6例。平均住院13,5d。

1.2 临床表现

发热28例,其中39℃6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呈痉挛性刺激性咳嗽12例,呼吸困难伴发绀14例,烦躁不安16例;肺部闻及哮鸣音42例,有28例闻及湿音。

1.3 实验室检查

42例检测特异性MP-IgM抗体阳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x109/L10例。血小板

1.4 胸部X线检查

x线胸片呈斑片状阴影22例,其中,单侧16例,双侧6例;云絮状阴影8例,肺门影增浓7例,肺纹理增多5例。

2 结果

2.1 肺外并发症

合并心力衰竭6例,腹泻8例,心肌损害3例,转氨酶升高4例,皮疹3例,血小板减少1例,血尿和蛋白尿各1例。

2.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入院后给予平喘、镇静、吸氧、超声雾化吸痰等综合治疗。其中28例每天先予红霉素30~50mg/kg,分两次静脉滴注,7~10d后改每天口服阿奇霉素10mg/kg,口服3d停4d为1个疗程;14例入院后即每天予阿奇霉素10mg/kg,静滴3~5d,停药4d后改阿奇霉素口服。其中18例每天加用地塞米松0.2~0.3mg/kg治疗,疗程3~5d;12例加用每天静脉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用药3~5d,有肺外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治愈36例,好转6例。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6个月以下是好发年龄,RSV是主要病原。近来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占10%~30%。年长儿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伴刺激性干咳,早期查体大部分无阳性体征。近年来,MP肺炎有低龄化趋势,且发病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MP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逐渐增多。MP主要由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后引起黏膜上皮损伤,纤毛破坏,纤毛运动减弱而出现呼吸道症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参与MP发病机制。MP感染机体后7~10 d产生MP-IgM抗体,是MP急性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由于人体某些组织如心、脑、肾、肝、皮肤等与MP存在共同抗原,MP感染后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免疫损伤,从而产生肺外并发症。MP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与非MP感染所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无差别。但MP毛细支气管炎病程长。肺部x线表现片状阴影、云絮状阴影、肺门影增浓,肺外并发症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尤效可提供诊断线索。MP-IgM抗体阳性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由于婴幼儿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反应相对低下,必要时应重复检测MP-IgM抗体,以提高诊断阳性率,一经确诊,立即予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由于红霉素血药浓度高,阿奇霉素组织浓度高,病程早期有支原体血症时首选红霉素静滴,7~10d后改阿奇霉素口服。红霉素胃肠道反应严重者或较大儿童亦可直接静滴阿奇霉素3~5d,停药4d后改口服。对重症患者特别是有严重肺外并发症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积极治疗肺外并发症。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核体会 下一篇:牙龈瓷修复前牙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