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30 11:28:31

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摘 要]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岁~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感染;牙源

1 临床资料

本组从2000年至2005年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32例,其中住院98例,门诊治疗34例,132例中,男101例,女31例,发病年龄,见表1。

表1 根据年龄间隙感染发病情况(略)

由表1可看出17岁~36岁的患者有89例(67.42%),此病以青壮年多见,本组病例中各间隙的发病情况,见表2。

表2 各间隙的发病情况(略)

由表2可看出眶下间隙、嚼肌间隙、颊间隙感染占99例(75%),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好发部位。颌面部间隙感染有明显的临床特征:眶下间隙感染以眶下区肿胀明显,伴压痛感。嚼肌间隙、颞下间隙、翼颌间隙、颊间隙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困难,只是肿胀和疼痛部位不同。颌下间隙感染为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多间隙感染根据所累及的部位发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132例患者中,体温在37 ℃以上121例(91.67%),最高的可达腋下40 ℃。白细胞在10×109/L以上者123例(93.18%),最高的可达30.2×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升高118例(89.39%)。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全身抗炎及局部切开引流。在132例中使用青霉素和灭滴灵者92例,使用氨苄青霉素和灭滴灵者12例,使用先锋霉素和灭滴灵者28例,同时对29例患者加用了激素(地塞米松)。本组单纯局部切开引流103例,因并发多间隙感染行口内、口外联合切开排脓者12例。脓液引流量最多者一次可达70 ml,未作切开排脓者1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经过全身治疗及局部处理后愈合较满意。无后遗症,病程较短。本组病例中,起病到住院平均天数:住院平均天数8 d,发病最长者达58 d,多因在当地使用抗生素不当或没有治疗彻底所致,住院最长者66 d。本组126例(95.45%)痊愈,6例(4.55%)症状明显缓解后回当地治疗,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2.1 发病因素及临床特征 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眶下间隙感染大多来自上颌尖牙、第一双尖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嚼肌间隙感染由智齿冠周炎引起多见;颊间隙感染多由上下后牙根尖炎症及颊部皮肤黏膜的损伤引起;颞下间隙感染多由上颌结节麻醉或翼颌间隙感染扩散而来;翼颌间隙感染多由下牙槽神经麻醉、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引起;颌下间隙感染多由下后牙根尖周炎及颌下腺炎引起。有时单个间隙感染控制不及时,可扩散到周围其他间隙,引起多间隙感染。间隙感染大多表现局部红肿、触痛感觉,有的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困难,多间隙感染症状更加明显。全身体温升高可达37 ℃~40 ℃,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白细胞明显增高。在本文病例中,发现有少数患者全身症状较轻,主要是入院前已用了大量抗生素之故,然而此时应注重局部症状,来确定病情轻重。

2.2 并发症 由于颌面部各间隙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因此,一个间隙感染可向周围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有的控制不及时,可并发败血症、骨髓炎、颅内感染,甚至危急生命等并发症。因此间隙感染一旦脓肿形成,必需及时排脓,控制炎症扩散,才能减少并发症产生。

2.3 感染病因 主要是牙源性,其次是外伤性、腺源性、血源性、医源性。本组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2.4 诊断和鉴别诊断 各间隙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部位,可以正确作出诊断,常见为智齿冠周炎,牙根尖周围炎伴发局限性的蜂窝组织炎及间隙感染[1],眶下间隙感染:眶下区肿胀,有时波及内眦、眼睑等部位,口腔前庭龈颊沟处第一双尖牙前形成脓肿。颊间隙感染:颊部皮下和黏膜之间形成脓肿,有时可在相当于第一磨牙处,甚至双尖牙区前庭沟外形成脓肿。嚼肌间隙感染: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嚼肌区肿胀压痛,伴有明显的张口困难,脓肿难以自行溃破;颞下间隙感染:由于颞下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故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局部微有压痛,伴有不同程度开口困难;翼颌间隙感染:开口困难,吞咽疼痛,脓肿位置深,需穿刺才能确诊;颌下间隙感染是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绿轮廓消失,有压痛,化脓后可触及波动。与相应部位肿瘤继发感染相鉴别,肿瘤往往在检查时可发现包块或浸润块及继往史,主要根据病变的部位、病史的长短、范围的大小来确定。

2.5 治疗 全身抗炎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要注意合理用药。近年来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消炎药不断增加,用药量也不断增加。由于间隙感染内有厌氧菌[2],因而加用了抗厌氧菌药物,如灭滴灵等。局部手术切开排脓更是治疗间隙感染的重要环节,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防止感染扩散,导致相邻间隙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切开排脓的方法,常规按部位决定从口内或口外作切开排脓引流,切开排完后应置橡皮引流条,使脓液充分引流,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腮腺导管、面神经及主要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 应森元.应用三七膏外敷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92例的体会[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6,12(1):54.

[2] 邱蔚六,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

上一篇:口腔颌面部手术急性稀释性自体输血的术中护理... 下一篇:理性与习俗——对经济学中“经济人与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