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要往哪里去

时间:2022-09-30 10:19:22

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要往哪里去

教师教育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者的质量。教师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未来发展有赖于一支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研究队伍。他们在传承、研究和实践教师教育中扮演着中坚力量,为此,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接受田家炳基金会的赞助,从报名参会的青年学者中选拔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开设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下简称“田青论坛”),旨在为优秀青年学者及国外知名教师教育专家提供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协同发展。

一、青年学者在哪里―青年学者的研究关注

思考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该往哪里去时,应先来看看当前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哪里。根据本次论坛申请者提交的论文(简称为“田青论文”)质量,专家委员会遴选出57位田家炳教师教育研究青年学者。针对这57篇“田青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类汇总,可提炼出4个一级编码,即教师质量(31篇)、教师教育过程(8篇)、教师教育系统(8篇)、教师学习(10篇),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何谓好教师,好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质量属性,如何培养有质量的教师,如何建构教师教育系统,如何开展教师教育过程及教师要如何学习和成长。

1. 倾向于从教师的内在属性理解教师质量

仔细研究教师质量编码范畴中的文章,可以发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即教师感情和教师能力,且更多地涉及教师感情维度。可见,青年学者紧跟国际趋势,丰富其对教师质量的认识,越来越关注教师的内在属性。其中,有12篇文章涉及教师身份认同话题,其讨论的对象不仅涉及不同类别的教师,如语言类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师范实习生、特岗教师、私立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建构问题,亦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讨论了“60后”教师的认同发展轨迹。

涉及教师感情层面的文章,主要谈论教师情绪、教师抗逆力、教师信念、教师专业伦理、教师同情心、教师的经验之美等,既有实证性质的研究,又有在哲学思辨层面论述教师身份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有学者从方法、策略角度讨论教师如何保有自身的完整与认同,促进专业发展,如叙事探究、教师回忆学习经历、外部对教师度过“求生期”的支持策略等。

在涉及教师能力的类别中,主要包括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课堂把握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性知识、转校后在不同学校的适应能力及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和胜任力等。应该说,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教师能力的要求上也较为丰富。当外在能力难以罗列时,教师的内在属性对其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2. 协同多方力量培养教师能力

讨论教师教育体系时,不少学者会通过比较研究来介绍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教师教育经验,也有众多学者聚焦于教师教育的供给问题,研究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研究U-D-K协作背景下大学教师、在职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三方群体的协同发展,探究精英型大学和教育类NGO作为另类师资准备的可能性等。可以看出,通过多元力量的供给和协同,进行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开始浮现。结合国际经验,这种理念应进一步受到重视,尽管这看似会给传统教师教育机构带来竞争和挑战,但最终却有助于教师质量的提升。

3. 扎根于本土问题和经验,探索、创新教师教育和教师学习模式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深受本土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脉络影响的实践,需要研究者从本土问题出发,关注本土经验的提炼,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这符合田家炳基金会融合世界文明与传承创建中华文化的使命。在教师教育的体系和过程中,青年学者在心怀本土问题和本土情境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他国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此外,也有学者比较关注中国的独特问题,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状况、中国精英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动力及影响因素等。在教师教育的过程类别中,有的学者会介绍自己所在机构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创新,将研究聚焦于如何帮助师范生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这一话题上。还有的学者在教师学习话题中讨论我国本土的师徒制、教研组、校本教研的经验,或对教师学习的文化逻辑及教师专业社群在中西语境中的意涵进行反思。

4. 意识到高质量教师的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强调教师学习,而非教师培训,同样是从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拥有发展的主动性这一视角来说的。强调教师学习,说明好教师的形成并非通过教师教育就能一蹴而就。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学校也需要为教师学习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支持,教研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师徒制等教师学习制度对教师学习也会产生影响。此外,要激发教师领导力、学校领导力对教师学习的影响。

二、青年学者要往哪里去―前辈们的期望

教师教育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得到国家教育专家与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指出,国际专家的加入让本次论坛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前沿、贡献、机会、对话和诊断。前沿意味着所讨论的话题是最为前沿的,贡献则是肯定国际专家在青年学者成长及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中的贡献,机会则意味着通过这一青年学者论坛平台为青年学者彼此之间和与国际专家、学者之间的未来合作提供机会。而在对话(dialogue)和诊断(diagnose)方面,国际专家不仅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这个过程亦是双方对话的过程,青年学者得以与资深学者交流看法、观点,有所收获。

1. 研究更为规范

资深的国际学者聚焦于提醒青年学者要更加规范地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英国诺丁汉大学顾青教授认为青年学者要明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不在研究中使用若干自己根本无法驾驭的概念或研究方法。美国休斯顿大学谢丽尔・克雷格(Cheryl Craig)教授认为青年学者不仅要有理性,更是有感情,应关注教师的感情维度,通过叙事等质性研究来分析。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约翰・拉夫兰(John Loughran)教授表示,如果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那么教师教育是其中更加复杂的世界,教师教育研究者要尽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复杂的世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Clark)教授亦提醒青年学者要破除对导师的迷信和权威的影响,要有信心,努力找到自己的研究之路。

2. 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资深的国际学者亦对青年学者提出殷切期望,其中“责任”是一个主题词。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戴(Christopher Day)教授认为,教师教育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研究影响实践。为了更好地影响实践,他主张不论是青年学者还是全球的老中青研究者,都应该合作,以更好地理解教师、教与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改变实践。

3. 反思自己的身份认同

教师教育研究者承担怎样的责任,其背后关系着教师身份认同的话题。因此,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沙茨(Michael Schratz)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青年学者,一定要问自己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彭恩霖(Lynn Paine)教授间接地为我们传达出教师教育青年学者应是谁的信息。她和顾青教授一起担任教师能力组的嘉宾,在两人的配合过程,她说让她感受到了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所描绘的爵士乐演奏现场的即兴表演体验―两人在现场即兴发挥,并彼此从对方的回应中获得启发,进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彭恩霖教授不断地反思中国和美国的教师教育发展脉络,其自身亦有许多收获。

其实,彭恩霖教授提及的爵士乐演奏的例子即是唐纳德・舍恩用来提出其著名概念―“反思性实践者”的基础。由于教师要经常地在教学现场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即兴发挥,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同样,教师教育学科中所蕴含的研究与实践彼此融合的特性及教师教育的脉络依附性等也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做一名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反思性实践者”。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上一篇:教师教育质量的系统分析与整体提升 下一篇:根植于对教学最丰富理解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