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教学模式下作文教学探研

时间:2022-09-30 10:04:04

跨越式教学模式下作文教学探研

摘 要:写话训练是习作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加强说话和写话训练,应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将说话、写话训练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提高效率。

关键词:跨越式教学;写话训练;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97-01

在小学低年级加强说话和写话训练,应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将说话、写话训练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提高效率。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续编课文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占有相当数量,学生对这些课文兴趣浓厚。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内容,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先把想象的内容说一说,再写下来。如教《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会怎么想?如果它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再写出来。这种想象续编的写话设计,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又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他会怎样做?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又回到了曾经的家,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对此,学生特别有写作的欲望,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续写出来的文章既有丰富的想象,又能和文章思想统一。

二、仿写课文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其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成人的。根据孩子的这一天性,在进行写话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能力。比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结构,以诗歌的形式写一写:如果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学生们很有兴致,很多人写出了和课文结构相同的小诗。仿写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写作有形可依,有话可写。有些课文的描写内容,学生也有类似的生活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结构写一篇类似的短文。如《找春天》,课文描写有序,如诗如画。事实上,春天的景象远不止文中所写,因此,我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结构,说写自己身边的春天,也可以把题目换为《找夏天》《找秋天》《找冬天》等。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结构简单,顺序明了,我给学生半个题目――《美丽的_______》,让学生补充题目并按课文的形式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想到了许多,说了许多,也写了许多美文,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家乡》《美丽的西山公园》等。

三、变换形式

对一些意境优美、内容简明的诗歌,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为其配画,并在此基础上再看图说话写话,作为说写训练的又一形式。如《咏柳》一诗,我按此法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不但收获了一幅幅《春柳图》《春风图》,更收获了一篇篇描写春柳的美文。这种训练,不仅把枯燥的读背古诗课变为学生喜欢的动手绘画课,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他们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四、改写课文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教师应特别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去寻求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敢于别出心裁,追求新颖奇特,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我这样引导: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想一想,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水?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我这样设计: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桥?用什么材料做?有哪些优点?学习过《蓝树叶》一课后,我设计了“假如我是林园园”的说话练习。学生对林园园在文中的表现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表示愿意借绿铅笔给李丽。我又追问“李丽呢?面对没有绿铅笔这一事实,又该怎样做?除了画蓝树叶,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办法,如:向其他同学借;画红树叶、黄树叶;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色彩知识用黄色和蓝色画出了绿树叶。说完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激情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学生怎么会写不好呢!他们想象非常大胆,虽然有时候的想法看起来似乎不着边际,但这恰恰展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给予鼓励,多给他们创造、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降低了写作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了说话、写话能力。这些恰恰也符合新课标以及跨越式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作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欣赏和赞美必不可少。罗丹曾说过:“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应该过高,不要轻易去“扼杀”他们的美好想象意识,需要的是更多的引导和启迪。所以,对于学生的写话,我一般都会持有欣赏的态度,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他们认识真正的生活。每次肯定和赞扬都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乐于写话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克抗,余胜泉,陈玲.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语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赏墓砖学历史 下一篇:综合实践生活化课程开发的“三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