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孔子以清白

时间:2022-09-30 09:50:16

【摘要】胡玫导演本来想在《孔子》中把孔子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忠厚仁慈、有教无类、言行一致者的形象,不想却塑造了一个别有用心、攀附权贵、教而有类、言行不一者的孔子形象。

【关键词】 孔子 胡玫 丑化 形象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主演的《孔子》自2009年年底上映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我想在胡玫导演拍摄《孔子》的时候,初衷一定是好的,通过宣传孔子,来更好推动国学传播,为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进行宣传。但是,人的初衷和目的有时候却会背离。胡玫导演本来想美化孔子,要展示孔子忠厚仁慈、有教无类、仁者爱人、言行一致的形象,不想在银幕上却把孔子塑造成了另一个形象。

孔子成了一个别有用心者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鲁定公接见孔子,表彰了孔子治理中都宰很有成效,希望孔子能将自己的主张推向整个鲁国。孔子说:“(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鲁定公立刻表示:“这个不难。寡人给你必要的名位就是。季氏平子大夫刚死去,……但大司寇的位置还空着。……寡人倒想把这重任给你担当。”这样一来,鲁定公仿佛从孔子的话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图是在向国君要官爵。孔子追求做官不假,但是影片中这样刻画孔子,也有违于历史上的孔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很明显,鲁定公在让孔子做大司寇之前,孔子还担任过一段时间司空之职。而影片中鲁定公直接将孔子升任为大司寇,就像现在把一个县长一下子提到了公安部长一样,给人以超迁提拔干部之嫌。并且这次提拔是孔子自己在国君面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后,谋得的这个大司寇一职!这样,孔子成了一个别有用心、钻营取巧的官员形象。这严重损害了历史上的孔子。

孔子成了一个攀附权贵者

影片中孔子到卫国,卫灵公告诉孔子,自己的夫人南子想见一见孔子。孔子的弟子劝说不要去见她,因为南子名声不好。但是孔子却说:“你知道现在卫国是谁当家呀?……在我看来,卫国真正当家的还是这位南子。”不知道这里导演是要体现孔子火眼金睛的洞察力还是什么,但这样一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孔子之所以要去见南子,是因为他知道卫君不是真正的掌权者,真正掌握卫国政权的是这位南子。孔子去见南子。是冲着南子的权势去的!而历史上是否是这样呢?《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日:‘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稀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玉佩玉声谬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很明显,是南子发出了邀请,要见孔子,孔子推辞不想去。最后不得已才去见的南子。出来之后为了防止流言蜚语,还说:“我原先不相见,(不得已见了),见她的时候只是礼节性的答谢罢了。”而影片中孔子见南子之前和弟子的对话,显然有孔子见南子是冲着南子权势去的嫌疑。

孔子成了一个教而有类者

《论语》是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一部书。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有教无类”,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我对人不加区分,都愿意教育他们。而在《孔子》影片中,当南子提出要跟孔子学习时,孔子却拒绝收南子为徒。《论语・述而》中孔子曾提到过他教育学生的一个标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凡是自愿送上十条干肉作为学费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以南子的身份,拿出十条腊肉是不成问题的。可孔子却不愿意收南子为徒。是因为南子名声不好吗?品德高尚的人接受教育会更好,品德不好的人更需要教化,用教育把他们变好。孟子是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孟子曾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问不能以寸。”就指出了教育更应该针对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应该因为无德无才就放弃教育,那样道德高尚和行为卑下的人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而作为孟子老师的孔子,怎么能够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就拒绝教育她呢?这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南子在草地上休闲的时候还抱着竹简在读,从她与孔子谈《诗经》的剧情来看,南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好学者的形象。孔子很喜欢好学的学生,他曾说:“有颜回者好学”,并且他自矜的也是自己的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这么看重好学,像南子这样一个品行不好但好学的人,孔子怎么能够弃绝呢?这不正是给孔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化功能的大好时机吗?而影片中孔子却拒绝了,这不是违背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吗?

孔子成了一个言行不一者

影片在演到孔子替殉葬的小奴说情时,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这句话说服了季平子的家臣,使他没有让小奴殉葬。既然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南子要拜孔子为师,要求跟他学诗时,孔子就不应该提出让卜商来教南子。孔子自己因为南子名声不好,不愿意教诲南子,他干嘛让他的学生卜商去教育南子呢?这不又违反了他的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吗?再说,孔子提出让卜商教南子的时候,是否经得卜商同意?有没有问过卜商愿不愿意教育南子?影片中这些都是问题。这样演出来,给观众造成了孔子前后形象的不一致,也是对孔子的一种丑化――孔子自己都不能践行自己的学说。

综上所述,胡玫导演本来想在《孔子》中把孔子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忠厚仁慈、有教无类、言行一致者的形象,不想却塑造了一个别有用心、攀附权贵、教而有类、言行不一者的孔子形象。尤其是在不接受南子为徒、让卜商教育南子的事件中,将一个言行不一的孔子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那里是在表现孔子、向别人宣传孔子啊,这不就是在丑化孔子吗!影片中对许多事件采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表现孔子,这是符合艺术真实的,但我们的导演不能为了艺术就不顾历史的真实,出现严重的思想失实情况!在拍摄历史名人题材的电影时,导演至少请一些对历史的人物或事件研究比较深的人做编剧或顾问,不然拍出的历史剧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误导民众,贻笑大方!

上一篇:从美学角度浅析《阿凡达》 下一篇:从身体展示到诗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