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展示到诗意回归

时间:2022-08-09 09:54:32

【摘要】电影《阿凡达》具有一种审美张力。它通过对主人公“身体”的展示,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对大地――生命本源――的渴求。同时,随着主人公新身份的确立,其作为一个启蒙主体,在潘多拉一纳威世界的传奇中,与观众一同踏上了诗意回归之旅。

【关键词】身体 大地 身份 诗意

《阿凡达》除运用当下最先进的影视技术外,它的艺术文化特质也可圈可点。在潘多拉---纳威世界中,影片通过对主人公“身体”多方面的展示,表达出身体与大地――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和人的神性,意蕴着人重返大地的梦想和憧憬一的神圣关系。

同时,身体的重新建构又带来了新身份的认同问题。在杰克阿凡达这一新身份的确立过程中,包含着族群认同、自我认同以及主体认同三大部分。在身份的转变过程中,杰克阿凡达作为一个启蒙主体与观众一同踏上了诗意回归的旅程。

无疑,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这种对《阿凡达》审美层面上的分析,是一个有益的提醒。

一、身体展示,重返大地

身体,人的躯体。特纳在《身体与社会》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有过精辟的概述:“身体,乃是人的本体,它既为个体存活的肉之躯,又是社会观念和话语实践的产物。”身体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视域中有不同的内涵。在西方,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来,肉体与精神成为对立的两元。身体的内涵被忽视。19世纪末生命意志哲学兴起,尼采在《苏鲁支语录》中写道:“兄弟啊,在你的思想与情感后面,有个强有力的主人,一个不认识的智者――这名叫自我。他寄寓在你的身体中他便是你的身体。”由此,身体与精神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被重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出发,身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注重身与心的合一,“蕴含了身与心、感性与灵性、自然与价值、及生理和无意识,且在时空中动态生成、展现的生命整体。”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身体不仅有生物性的意义,同时也有着精神性的内在结构。

阿凡达,Avatar,“化身”的意思。在电影中,“阿凡达”是人类的一个科技项目,科学家将人类志愿者的DNA和纳威人(NA’V1)的DNA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制造一个纳威人的身体。这个身体没有自己的意识,人类通过特殊机器,能够将自己的意识进驻到克隆人身上,从而操控这个纳威人,此时,他就是“阿凡达”。负责潘多拉星球资源开发的RDA公司就利用阿凡达与纳威人进行协商、沟通。

“阿凡达”的首要意义就是一个没有意识的身体。因此,沿着身体的视角对“阿凡达”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阿凡达》中的艺术文化特质。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影片对杰克・萨利双重身体的不同展示。杰克・萨利的意识进驻到克隆纳威人的身上之后,杰克就有了两个不同的“身体”。杰克的身体瘫痪,行动不便,在人类基地中他几乎是言听计从,精神低靡:杰克阿凡达身高近三米,其体格强壮,身手矫健。丛林遇险,杰克阿凡达作风强悍,充满野性的力量,“有一颗坚强的心”(涅提妮语)。在纳威族的日常生活中,杰克阿凡达游刃有余,驯服班瑟(Banshee)飞兽,成为猎人――在纳威族的观念中,这是“获得第二次的生命”的象征。

这两个身体从生理到精神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电影肯定了杰克阿凡达的“身体”自然、野性的一面。

杰克身体的残缺,实际上映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窘境: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身体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和重视,反倒沦为工具,受到外部的束缚,“身体不仅受到官僚政治机构――医院、监狱、疯人院的规训,而且受到各种大量以分散地分布形式――如关于性的话语一的规训”。杰克阿凡达的身体,从内到外都带着自然的气息,最典型莫过于漫天的树精灵翩翩起舞在阿凡达的身体上,这种来自“旷野的呼唤”实质上是身体对自然万物与生态本源渴求的结果。在这种驱动下,主体开始确立自我的生命意志,并在之后不断升级的抗争中完成身与心的合一。

其次,在《阿凡达》中,身体的差异(diffeFence)暗示出价值观的冲突。差异,即区别、不同。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差异根植于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信仰的;中突,在影片中直接转化成RDA公司与纳威原住民的二元对立。

影片末。夸奇上校同杰克阿凡达展开生死搏斗。此时,前者是潘多拉星球人类军事力量的统帅,后者成为魅影骑士。夸奇上校操控的机器装甲AMP(Amplified MobilityPlatform),酷似机器人,通过遥感,AMP能够完整复制操控者的大部分动作。值得注意的是,杰克是用阿凡达的身体同其搏斗。结果,貌似强大的机器人在阿凡迭灵活的攻击下节节败退,狼狈不堪。

让・鲍德里亚指出过一种机器人的身体模式,这一模式是政治经济制度下理想的身体类型。在这一模式下,人类身体劳动的“功能”得到圆满的解放。杰克阿凡达是潘多拉一纳威世界的坚强捍卫者,而在深层意义上潘多拉一纳威则象征着人类的自然、本真的生存状态。

机器人和杰克阿凡达的身体形态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归属,他们的冲突无法避免。这种看似身体上的差异矛盾,不仅是利益矛盾,文化矛盾,也是每个人所面临的困惑究竟是追求“劳动”还是回归本真。

最后,从杰克到杰克阿凡达,象征着人重返大地。在杰克到杰克阿凡达的转变中,纳威文化的吸引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人类和纳威族冲突升级之时,杰克阿凡达向纳威族人表明心迹:我爱上了这片森林,爱上了这里所有的人,我爱上了你(涅提妮)。纳威族就像一个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与整个生态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对栖息的大地怀有生命般的虔诚崇拜。这种对自然的态度构成了纳威文化的核心,可称为大地情结。

大地,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是生命的本源。影片中,纳威族在救治奥古斯汀教授和阿凡达时,就将他们的身体平放在大地上,两人的身体犹如婴儿般蜷缩,此时,大地成为了孕育生命的母体。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长在写给美国总统的信中,就曾深刻地指出这种大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却属于大地,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好像血缘将一家人仅仅连在一起。”

人类文明在潘多拉星球上,破坏生态环境,侵扰纳威族人的生活。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它在本质上暗示出人类自身的生态危机。自然/大地乃是人类本源,人类是自然/大地的延伸。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归根结底就是人自身的精神危机。而纳威文化,这个仿佛处于人类原始阶段的异星文明,正扮演着对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救赎角色。杰克或日杰克阿凡达的胜利,就在于他选择了纳威,选择了重返大地。

二、身份认同,诗意回归

身体是身份(Identity)的物质基础,在《阿凡达》中,两者的联系更是异常紧密。在社会学的层面上,“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源出于拉丁语statum(拉丁语stare的过去分 词形式,意思是站立。)即地位。”它强调社会成员的角色,以及与其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心理学的层面上。身份往往与自我的特性相关。根据威廉・詹姆斯的观点,自我可被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主我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强调个人特性:宾我是“人们关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注重社会特性。

当杰克的意识第一次“进驻”到阿凡达时,身份的问题已经悄悄地摆在了杰克的面前。可以说《阿凡达》的主要剧情就是杰克阿凡达这一新身份在纳威世界的确立。杰克阿凡达新身份的确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它主要由族群认同、自我认同以及主体认同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认同之间的关系,不是历时性的循序渐进,而是共时性复杂交织的呈现。另一方面,在杰克身份/认同的开始,作为一个启蒙主体,他与观众一同踏上了诗意回归的旅程。在美学的范畴中,诗意。起始于潘多拉一纳威世界审美、超验原则的设定:“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超验的世界来重新设定现实的世界,就是诗意化的本质”。人在“大地之上”与“天空之下”横越,运用这种居住的维度度量自我的本性,这一度量将我们导向生命的神性和本真,是为人诗意的回归。

族群认同,表面上是指纳威族人对阿凡达(杰克)的认同:在深层的涵义上,则是潘多拉一纳威文明对阿凡达(杰克)的接纳。在丛林遇险的段落中,树精灵的“偶然”出现阻止了涅提妮对杰克阿凡达的偷袭。在其为杰克阿凡赶走毒狼的围攻时,杰克阿凡达希望能够得到涅提妮的帮助,而涅提妮却不断的反复强调“你就像一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要杰克不要再跟着自己。随后,漫天飞舞的树精灵――涅提妮称其“神圣树的种子,最纯洁的灵魂”――如被召唤般纷纷依附到杰克阿凡达的身体上,涅提妮见此“奇迹”,决定带其去见族长。这个充满浪漫、神秘以及奇幻色彩的场景,是潘多拉一纳威文化对杰克阿凡达的第一次认同,尽管杰克像婴儿般,什么都不懂。如果这算是某种“神”的无形启示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纳威日常生活中。杰克阿凡达与潘多拉一纳威世界则慢慢的显示出一种相互吸引、相互认同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通过杰克阿凡达学习纳威的生存方式体现出来,从语言、技能、历史到信仰等各方面的学习。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纳威族的生存方式强调与生态自然的“心灵沟通”,这种心灵沟通是一种双向自愿的选择。纳威族的接受仪式,神圣庄重,以杰克阿凡达为核心,所有族人的身体紧紧的联接在一起。在这张由纳威族人结成的网络之中,纳威族群以及其所代表的潘多拉一纳威文明已将杰克阿凡达视作自身世界的一分子。在此基础上,杰克阿凡达成为魅影骑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杰克的自我认同,主要指影片中杰克在心理上对杰克阿凡达这一新身份的认同和旧身份的否定。阿凡达作为一个科研计划,其目的就在于人类能够更好的同纳威族交流沟通,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因此,杰克作为RDA公司的雇员,起初并无意成为纳威中的一员,他甚至与夸奇上校达成协议,刺探纳威族人软肋之所在,其回报是脊椎得到治疗。杰克身份转换的过程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并且经历了犹豫、困惑的过程。在纳威族的生活中,杰克渐渐接受了纳威文化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是杰克在心理上已经倾向于纳威族的文化习俗。在杰克阿凡达面对射杀的猎物时,他如纳威族人般习惯性的开始为动物祷告。然而,杰克依旧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即使他坠入爱河,他仍然想通过说服的手段让纳威族人撤离。转折点发生在RDA公司向纳威族人发动军事攻击之后,杰克阿凡达认识到必须要对以夸奇上校为代表的人类军事力量采取反抗措施,他驯服了潘多空中霸主成为魅影骑士,号召各族进行反抗。杰克对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为所欲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成为了杰克阿凡达。

自我是主体的片段,倾向心理的层面。彻底的身份转变不仅需要心理上的自我认同,还需要纯粹生理上的身体确定,两者的并集是为主体认同。从始至终,杰克阿凡达的身体都受到人类科技仪器的控制,还不是独立自由的。影片结尾,昏厥过去的杰克和杰克阿凡达,身体一同躺在大地之上,“最纯洁的灵魂”在他们周身飞舞着,运动着的镜头慢慢变为对杰克阿凡达的特写,他猛的睁开双眼,凤凰涅。这一镜头在暗示,新的身体已经摆脱了所有的束缚。

潘多拉-纳威世界是一个诗意化的世界,而诗意化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世界才得以最终的诗意化。由此看来,杰克向杰克阿凡达的转变无疑是一次诗意的回归。这场转变开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在这段旅程中,旧的生命死亡,新的生命诞生。

三、结语

电影《阿凡达》旨在倡导一种生态的诗意之美。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它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建构了自己终极性的审美维度,使得电影深入人的心灵。另一方面,电影《阿凡达》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程,为了能够将“阿凡达”的艺术想象搬上银幕,卡梅隆团队耗费多年专门研发出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科技(Fusion Digital 3-D CameraSystem),并游说美国主流院线更换与之相应的放映系统。

在好莱坞的观念中,电影是商品。但好莱坞知道,电影作为文化叙事产品,它从来就离不开技术和艺术的共同支持。所以,好莱坞电影在运用高新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故事对价值――这些价值促进现实,并启迪人心――的表达(卡梅隆称《阿凡达》讲述了一个“老式并充满道德与良心纠葛的丛林冒险故事”)。在《阿凡达》中,人物并没有沦为影片视觉特效的道具,大量的近景和特写使得影片从容不迫的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情感,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令人动容。这就是好莱坞电影通行世界、长盛不衰的原因。截至2010年1月14日《阿凡达》的内地票房已达2 8亿人民币,全球票房14.1亿美元,距历史票房第一的《泰坦尼克号》仅有4.3亿美元之遥。

新世纪以来。从观念到实践。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展已成定局。与此相应,产业化和类型化的观点也在业界和学界中大受欢迎。电影和电影人都被数据所绑架,有意无意中,艺术创新、人文关怀等话题被湮没,甚至遭到讥讽。“大片”带来的奇观展示令人赏心悦目,但因其审美精神的缺失而遭受的非议也有目共睹。我们感谢由《英雄》开启的电影盛宴,然而,目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改变国产电影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

技术和艺术是电影的双翅。彼此相辅相成,若要飞翔,缺一不可。

上一篇:还孔子以清白 下一篇:潘多拉星的绝美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