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时间:2022-09-30 09:26:04

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摘要: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必然要求,基于此,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途径。基于企业角色绿色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搞好产品的绿色设计研发、探索循环经济生产路径、构建稳定的绿色供应链等;基于政府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途径主要包括努力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绿色金融支持机制等。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 生态经济 黄河三角洲

一、引言

企业绿色竞争力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而形成的竞争力,它可以提升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也宜于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品牌价值。高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软、硬环境不利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形成,应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入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黄河三角洲企业绿色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角色的绿色竞争力构建

(一)搞好产品的绿色设计研发

构建绿色竞争力,必须从研发设计等源头抓起。绿色设计是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并行设计等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技术的先进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黄河三角洲企业绿色产品开发刚刚起步,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处理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国际视野主动迎合绿色产品开发的趋势。

(二)探索循环经济生产路径

黄河三角洲企业要严格依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来处理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排放,努力提高废弃物利用的能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这方面,黄河三角洲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鲁北化工集团,其生态工业网络集成体系中通过资源的梯级循环利用,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的过程,资源利用率达到95.6%,主要产品成本降低了30―50%。黄河三角洲企业应当以此为典范,努力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循环型产业链。

(三)构建稳定的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品是否达到环保要求是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日本富士集团拥有完整的绿色采购体系,其制定的对有害化学物质限制的规定就多达几百种;美国通用汽车采取多种手段帮助供应商提高环保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链的能耗和排放。黄河三角洲企业在材料采购环节也应向供应商发出明确信号,如果缺乏严格的绿色管理体系,就意味着失去合作伙伴和商机。

(四)通过绿色营销打造绿色品牌

打造企业的绿色品牌首先要把更多的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绿色营销会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从而巩固其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黄河三角洲企业更应当以绿色营销巩固和扩大企业的竞争地位,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的品牌。

(五)构建绿色财会核算体系

在发达国家,环境是被当作重要资产来经营的,很多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还会公布绿色财务指标,因为它们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数据,能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值。黄河三角洲企业应逐步建立绿色财会核算,通过如环境支出、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向利害关系人报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企业通过采用绿色节能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绿色竞争力: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在不增加环境成本的同时,扩大企业的营销渠道,提升经营业绩。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业务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采用绿色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黄河三角洲企业应重视管理信息化对企业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七)建立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环境认证体系,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获得ISO14000认证能够使黄河三角洲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直接体现,因为产品包装上的绿色标志使被认证企业及其产品与没有被认证的企业区别开来,自动建立了甄别机制,使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凸显。

三、基于政府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构建

(一)努力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政府应提倡企业把社会责任注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使企业明白环境保护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也并不是只会导致成本的提高,环境保护还会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回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绿色不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行为;绿色不仅是企业的生产力,更是企业的生命力;绿色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应当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二)不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是在人类社会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中产生的。虽然目前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大多还停留在关注与自身直接效用有关的绿色因素。政府应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从而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社会绿色消费观念的提升将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手段提升绿色竞争力。

(三)建立绿色金融支持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绿色企业获取更充裕的资金提供尽可能地帮助;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绿色竞争力,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金融市场上建立一种绿色激励、约束机制。一是绿色信贷制度,包括建立银行信贷环保标准审批机制、鼓励绿色创新的信贷产品供给机制,以及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等。二是在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时,引导投资者将绿色概念作为影响投资取向的重要因素。三是通过建立碳交易和节能量指标交易,以市场化的机制和金融化的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引导黄河三角洲企业向构建绿色竞争力方向发展。

(四)扶植各类绿色科技创新活动

构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根本上是要靠科技创新的推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循环经济改造、管理流程和管理效率的改进,都是企业应用科技创新的结果。政府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科技创新:一是把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与地方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教育和科技优势为当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以高效生态技术为特色,建立有影响力的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力争使其在灵活利用区域外的科技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推动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努力研发高效生态的关键技术。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拥有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能够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本身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侵害较少,而且能够对黄河三角洲整个经济体系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够密切黄三角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提高黄三角各产业的竞争力。

(六)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缓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压力,改善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黄河三角洲地区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北部沿海平均风能密度395W/平方米,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新能源建设已经起步,不少电力能源巨头正在沿海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其中仅沾化县风电装机总量将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对可再生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是黄河三角洲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杨代友.发展模式转变与企业绿色竞争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②张红明,杨晓燕等.跨国公司绿色产品研发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③唐凡,汪传雷等.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

〔本文系滨州学院2009年度重大课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9ZDW01)和滨州学院青年人才创新工程重点课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ZXYQNRW2005)阶段性成果〕

(王春晖,1976年生,山东沾化人,滨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

上一篇: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下一篇:论航空业对现代旅行社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