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30 09:20:19

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对策分析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增收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河南省农民收入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并提出了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农民收入;增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45-06

一、引 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由于它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黄河贯穿其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一直以来,对农业贡献很大。[1]

近年来,河南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也因此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河南与其它发达省份相比,农村相对于城市,农业相对于工业,差距在进一步加大。从整体的发展上来说,河南农民收入仍存在发展落后,增加缓慢,增幅滞缓,增收困难等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它事关到2020年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安定团结与社会稳定。

二、目前河南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1. 近20年间河南农民收入的变动分析

(1)数量变化情况。纵观1991年~2010年20年间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农民收入在绝对量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1991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539.29元,2010年增加到了5,523.73元,在绝对量上增加了4,983.71元,总量上是1991年的十倍之多,这2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08%。

从表1可以看出,1991年~2010年河南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可以分为以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2年以前。由于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努力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逐步放宽农村政策,梳理农产品流通渠道,河南农民收入纯收入曾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超长增长阶段,比如在1981年,增长率达到了34.1%,此后只有1995年的增长率超过了农民纯收入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纯收入从1992年的588.48元增长到了1,579.19元,增加了990.71元,年平均增长率28.15%。

第三阶段即1997年~2003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大体呈现下降趋势,农民纯收入从1997年的1,733.89增加到2003年的2,235.68元,增加了501.79元,特别是2003年,增长率仅有0.9%,比2002年只增加了19.94元。这一阶段的年平均增长率也仅有5.13%,远远低于上一阶段的水平。

第四阶段即2004年~2010年。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增长率下降到7.9%,未超过10%的增长率外,这一阶段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2%,这当中,2007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8.1%,最低的是2009年的7.9%,但2010年又回升到了14.9%。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结构变化情况。农民收入来源在改革前主要是集体分配收入为主,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转变为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另外还包括农民从各种经济联合体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2]。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主要收入来源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概况。由于河南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促使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省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943.9元,比1990年增加1,865元,年均增长15.2%,其间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6%;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10.2%提高到35.2%,20年间上升了25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25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经营性收入总量上虽然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84.7%下降到2010年的68.1%,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基础和最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性收入这20年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率仍然是最高的,达到了66.2%,特别是第一产业,就占到了53.8%。在民营经济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总体上也保持了稳定增长,2010年人均总收入分别达241元和628元,其增加额对纯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9.0%。受农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以及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带动了农民财产及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从1990年的3元和36元增长到59元和322元。

2. 地区变化情况

由表3和表4数据可以得出关于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纯收入的基本情况:

(1)2009年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情况分析。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差距相当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郑州市,最低的是周口市,分别为8,121元和3,908元,二者相差4,213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之多。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6,000元的占绝对多数,只有周口市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全省18个市中有四个市的农民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郑州市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同时,不同地区的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收入也有明显的差异。2009年低收入户最高的郑州市和最低的济源市分别为3,225元和1,125元,二者相差2,100元,前者是后者的将近3倍。高收入户最高的城市农民收入和最低城市的农民收入相差10,356元。从表四可以看出,不但不同地区的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同一地区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郑州市2009年高收入户收入与低收入户收入相差15,651元,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5.8倍。

上一篇:英国NHS制度的理念嬗变及对我国新医改的启示 下一篇: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