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巧妙剥开“核桃”坚硬的外壳

时间:2022-09-30 08:44:19

让学生巧妙剥开“核桃”坚硬的外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数学就好比美味而富有营养的核桃,外壳褶皱而坚硬,但内仁味美且健脑。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巧妙的剥开“核桃”坚硬的外壳,让学生体验到“内仁”的美。

课例片段1。内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师:请大家在书上(1-100的数字表)圈出3的倍数。生按照要求在书上圈出3的倍数。师:你们能找出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吗?所有学生在书上找个位上数的特征。生: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生:不对,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师:3的倍数个位上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在不停地找。生:3的倍数个位上有1、2、3、4、5、6、7、8、9、0。师:有没有哪个数个位上是1、2、3、4、5、6、7、8、9、0以外的数?生:没有。师:按照你们说的,任何数都是3的倍数啦!学生立刻摇头。课堂陷入僵局。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看一看3的倍数用了几颗珠子来计数。……

课例评析。3的倍数与2、5倍数的特征不同,观察研究的方向不同。学生刚学过2、5倍数的特征,再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很容易还从个位上去找规律。这是定势作用。以往我怕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因为那样就走进了死胡同。但作为教者知道,你越是怕,学生越按照那样的思路去想。在教学时,我想,既然不能改变学生的思路,何不让学生去“犯错”,让他们去“撞上南墙,再回头”。于是我有了如上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在探索规律时,不能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去进行。事物之间的规律有多种多样,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巧妙地剥开了数学这个“核桃”的外壳,让他们体验到了它的内仁之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片段2。内容: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相遇问题。在课的一开始,我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例题。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生活中的一道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请大家来说说题目中向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生:小明和小芳是同时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了。生:问题求的是(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师:老师听着觉得这个题目的信息还蛮多的,为了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你们觉得有没有必要把这些信息整理一下。生齐说:“要。”师:你们小组合作一下,能不能用表演的形式把例题的过程表演出来呢?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合作兴致很高)

师:哪个小组能上台前来表演一下?一个小组的三名学生来到了台前。三名学生来到台前,首先各自找到了位置。生1:我是小明。生2:我是小芳。生3:我是学校。生1:我每分走70米。生2:我每分走60米。生1、生2慢慢走到了学校(生3)师:对于他们的表演,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他们的所站位置有问题,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比小芳离学校的距离远。

生:他们没有说经过几分钟,也就是题目当中的条件没有全表达出来。师:大家说得很好。哪个小组再来表演一下。又有三名学生来到了台前。这一次三名同学改正了前三名同学的不足。师:还有问题吗?生:小明应该比小芳走得快一点。生:学校(生3)应该说出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师: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表演的?又有三名学生走到台前来表演。这一次的表演可说是完美的。师:你们能用你们的两只手来表演一下吗?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有的学生把头当学校的,有的学生把桌面上的橡皮当学校的。几分钟后。师:你们能把你们刚才的表演在纸上画出来吗?生齐声说:“能”。师:你们思考一下,准备怎样画呢?生:我用一条线段表示两家的距离。生:学校要偏小芳家一点。……

课例评析。①抓住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实施有效教学。我们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和列表)。但列表这个策略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了,所以本知识的教学的重点是画图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抓住了这一点。②依据学生的兴趣入手,实施有效教学。画图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要点。但是学生爱表演,而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枯燥的文字语言更形象生动。通过表演,学生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了发展。通过表演,学生尝到了数学这个“核桃”的味,体验到了“剥壳”的快乐。这真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巧妙设计表演层次,实施有效教学。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小组内表演。然后请一个组到台前来表演,在他们表演的基础上,其他同学发现看法,让表演更完美。这是表演的第一层次。应该说到这儿表演的环节应该结束了。但我在这个大众表演的基础上又让表演抽象化。进入了表演的第二个层次。让每个学生用手来表演这道题目,展现这道题目的完整过程。这就为接下来学生用线段画图打下了基础。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适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总之,数学这个“核桃”,外壳虽然褶皱而坚硬,但只要我们让学生巧妙地剥开它,让他们尝到它内仁的味,就一定会喜欢上它。

(江苏省大丰市小海小学)

上一篇:论MCAI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下一篇:思品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