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比喻求创新

时间:2022-09-30 07:53:09

巧设比喻求创新

比喻又称打比方,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增强行文的生动性、形象性。这里所谓的“恰当”,是说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可见,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精巧的比喻,喻体必须要能超越本体,更准确地表达主观感情。

考场作文,为了写出新意,为了让语言生动、鲜活,为了把抽象、生疏、难懂的事物表达得具体、通俗、形象,可以用比喻来实现。

巧设比喻都有哪些方法

1. 异类事物比喻法

譬如:“一曲终了,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这一比喻是以声音比声音的。再譬如:“园子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的。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这是以颜色比颜色。这样的比喻,只是一般性的比喻,不够新颖。再看下面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这两个句子,前者以“歌声”比喻“清香”,是听觉与嗅觉相比;后者,以“乐曲”比喻“草坪”,是听觉与视觉相比。这样的比喻,以此类事物比喻彼类事物,新颖巧妙。文学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无不是作者运用超乎平常人的思维、匠心独运的结果。李白《秋浦歌》中用“白发三千丈”来比喻“愁”之长;李煜《虞美人》里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之多。这都是在以视觉喻心理,以看得见的喻看不见的,以形象的喻抽象的。这样的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2. 状物比喻法

这种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能直接把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巧妙地表现出来。如作家严文井在向读者介绍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时,就用了四组比喻: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它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作者分别用“魔袋”“怪物”“桥梁”“钥匙”作喻体,用来比喻寓言的作用。读者看了此文,会对寓言这一抽象的事物有形象的理解。可见,考场作文,最好不要直接表述事物的概念,直接给事物下定义。给事物下定义,语言可以做到简练、准确,但不够生动、形象,也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博喻比喻法

这种比喻方法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比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韵,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蜡烛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深思,极为精巧也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4. 设问比喻法

先用一个设问提出问题,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唱尽哆来咪发梭拉西的歌;青春是一幅画,一幅画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画;青春是一页诗,一页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诗。青春需要纵情歌唱,需要挥墨如泼,需要细细斟酌”。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回答,且每一个分句都是比喻句,让人在不经意间认清了“青春”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比喻在考场作文中如何使用

1. 标题设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彩的标题,会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如《黑色星期天》《友谊是怎样炼成的》,运用比喻把学生在周日的生活、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锤炼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 开头设喻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一考生在作文开头这样写道:“理解,是从信任中开出的鲜花;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光环。它能让误会变成点缀美丽的小瑕疵,在社会中,人们相互的理解,能使这个大家共有的家园更加繁荣、安定。”用这样的比喻开头,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突出作文的亮点。

3. 主干设喻有以下两个好处

其一,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很难理解到位。如果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如,“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地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倒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能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二,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树不直,无以成栋梁。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遗忘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 结尾设喻

古人说:“结尾如撞钟。”如果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使主题深化。如,“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作者用了恰当而优美的比喻来扣题,形象地说明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性,极为精彩。

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我们做菜时用的作料,能给菜肴增色、增味,让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但是,如果作料放得不足,就会色香味俱失,让人大倒胃口。考场作文中的比喻也是如此,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定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上一篇:导学案更应突出教师的导 下一篇:解读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