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中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渗透

时间:2022-09-30 07:00:18

从文本中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渗透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认为,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素养和能力。作为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必定是千挑万选的"典范文章",理应成为写作指导的不二源泉,在文本教学中,注重对"典范文章"的细节点评、情感迁移、语言分析、写法总结,因势利导地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文本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性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22-02

在教学当中,捕捉一个平常的视点,挖掘忽略的文本内涵,推敲文本的精彩细节,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课本是写作的载体,一个不起眼的的教育细节或情境,都有可能被老师加工成曼妙的语文世界,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写作的殿堂,从而创设出更有生命活力、更为高效的语文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更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以促成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高效率教学。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典范文章",这更是为高效率教学提供了载体。比如名著经典选编《美猴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名家大师力作《济南的冬天》、《背影》等,生活气息浓厚《一厘米》、《心声》等,情感细腻真挚《我的老师》《白鹅》等,语言优美隽永的《春》《周庄水韵》等,有篇章结构严谨的《忆读书》《风筝》等等。既然是"典范文章",那么,它就必须起到"典范"的作用。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平时的作文还不是一种创作,它往往是一个摹仿的过程,因此,这些课文无疑是他们摹仿写作的最好范文。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文本内涵,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推敲,从而达到作文教学有效性渗透。

而实际教学当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堂教学上把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难于实现作文教学在课堂的有效性渗透。教师应读懂文本、读透文本、读出个人的真知灼见,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将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教师做好文本细读,融情于"境",方能创设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其次,学生写作时喜欢舍近求远,抛弃文本教材的指导借鉴作用,而把其他作文选集视为灵丹妙药。

解决以上问题最佳途径,应是充分利用文本教学进行有效性地渗透作文教学。那么,实际教学当中如何实现针对文本进行有效性作文教学呢?

一、从细节入手,重视写作的细节描写

何谓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品味书中细节,感悟精彩人生。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教师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又何必担心无米之炊呢?教师在指导《春望》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满腔爱国忧愁,诗歌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歌,通过诗人由于忧愁不断抓绕头发,最后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上了的细节,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虽老境颓唐仍旧爱子情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攀、缩、倾"将父亲艰难爬过月台的情景生动再现,并通过对父亲外貌细致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刻画出父亲老境的颓唐,通过对人物外貌和动作的细致描绘,将父爱浓缩进一个背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瞬间。

以此作为迁移,当下雨时,母亲撑伞的时候,伞的微微向我这边倾斜,一个微微倾斜的细节,母爱尽显;拿剪刀时,父亲将剪刀递给母亲的时候刀尖对着自己;每次我开空调,父母都会帮我放一桶水在空调下;过马路是父母下意识的挡。这些都是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这不正是我们写作中需要的素材吗?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的教都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高效率的课堂,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鱼",提炼成"渔",进而生成更多的"鱼",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写作的殿堂。正如朱永新所说"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从细节入手,把握每一个教育瞬间,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教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渗透。

二、从文本情感入手,深化写作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体验",那就是强调语文教学对文本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进而达到情感的熏陶。选录的初中的课本中,有些文章堪称情感熏陶的范本。有讴歌母爱的表达愧疚之情的,如《小巷深处》;有呼吁光明来临,如《囚绿记》;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如《海燕》。通过教师对文本的细致处理,情感的细腻导入,在实际教学当中,做到情感的启发、迁移,定能事半功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最大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孩子看到人的心灵美,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情感达到应有的高度。

比如在上《小巷深处》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所表达"我"的感激、愧疚之情,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养母那隐忍、宽容的胸怀。如"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母亲的沉默,母亲的顺从,那是对女儿的隐忍,更是一种等待儿女长大懂事的包容、憧憬。通过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尽情宣泄,自然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让学生畅谈、感悟自己的人生,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达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的目的。

休漠说过,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三、从文本语言入手,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阅读课,必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从语文的角度字斟句酌地品味、感悟文章语言,进而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文本入手,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

但我们以往的作文训练过于注重了作文的技巧训练,忽视了语言训练,因此,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知识发展不能同步,表现在语言的稚气,语言的贫乏,语言的苍白,这已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训练,而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推敲,适时总结归纳语言形式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如《一厘米》中"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无形为有形,不仅使读者更形象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文章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

以此作为迁移,母亲是 "踮起脚尖地走"还是母亲是"轻轻地走"更能够体现母亲对我的细致入微的关怀;小草是通过"蹿"还是"长"更能够体现顽强生命力,答案一目了然。用过对文本语言的细致分析,进而提升至迁移的高度,实现"鱼"向"渔"的飞跃。

从多角度、多方面挖掘文本的语言,是写作迁移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有利于激发写作、鉴赏兴趣,锻炼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从文本写法入手,掌握谋篇布局技巧

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布局的巧妙。

初中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忆读书》,开篇"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总领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在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叙述,最后一句"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样一篇简洁又不失严谨的文章,是他们谋篇布局的范本。

比如,在讲完《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后,我说:"第一句写的是环境,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作者是不是纯粹为写环境而写环境呢?非也。这里的写景是为了渲染气氛,渲染离别的悲伤气氛,抒发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诗歌的常用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这一写法。比如说,写《家》,你可以通过写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为了表达自己挫败的心情,你可以写:'寒风吹着"乌乌祖拉"在窗外咆啸,仿佛要钻过窗缝勒紧我的脖颈,泪顺着脸颊淌下'。这样,点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学生在谋篇布局上能够从文本中得以借鉴提升。

朱永新说过"我是一个教育的行者,跋山涉水,在教育的路上,我的使命是探索,是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风景,我用生命,去融化,去燃烧,使平凡流逝的岁月充满了春光。"用老师一双慧眼,对文本进行有效地细读,从各类文体的课文教学中提取有用、实用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典范文章"的细节点评、情感迁移、语言分析、写法总结、阅读拓展,因势利导地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将使普通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进而实现"鱼"向"渔"的飞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迁移,在教育的路上也能洒满春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此点滴渗透,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叶澜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3.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4.朱永新著.《中国教育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上一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尝试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