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沿江开发

时间:2022-09-30 06:36:28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沿江开发

新一轮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认真研究世界大江大河成功开发经验、国际资本及产业转移趋势、江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为江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自2003年6月实施以来,沿江各地和省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沿江开发的指导原则和总体规划,快速、有序、健康地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沿江地区进一步成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一轮沿江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长江两岸开发开放空前活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沿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003年至2006年,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比全省14.4%的平均增速要高1.8个百分点。沿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5134.2亿元增至10656.4亿元,占全省比重由48.3%上升到49.5%,其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先导区域的地位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苏中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年来,在苏南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苏中地区快速崛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与苏南地区齐头并进,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按照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沿江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育等多种途径,引导资本向沿江集中、项目向特色产业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沿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四年来,沿江地区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98.6亿美元,占全省51%。开发区发展迅速,在沿江开发中的主体和先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四年来,沿江地区以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引资,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投资强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落户沿江,沿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日趋完整,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船舶修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构建起连通沿江区域内以及与“长三角”中心城市间的快速通道,沿江地区加快了公路、铁路以及过江通道建设。与此同时,一批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运,使沿江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日臻完善。

――港口物流蓬勃发展。四年来,通过搬迁、改造、重组等方式整合整治,沿江地区共盘活深水岸线30多公里,可供建造10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取得了显著的集约开发成效。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沿江地区加强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0多个。2006年,沿江港口吞吐量突破5亿吨大关,达到5.3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7.6万标箱,在2002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1倍和2.0倍。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沿江开发中,环保优先的原则被各地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治污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沿江地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额逐年大幅提升,从16.8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逐年提高,2006年预计实现100亿元。三是排污强度有所下降,长江水质得到保护。2003年至2005年,江苏万元GDP排放的COD下降近0.8公斤,沿江下降更为明显。2005年,主要入江支流劣五类断面所占比例比2000年明显下降,降幅达39.9个百分点。目前,长江江苏段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沿江主要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四是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环保监测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沿江地区除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五是造林植绿步伐加快,生态建设持续优化。

又好又快推进沿江开发纵深发展

四年的实践证明,新一轮沿江开发方向正确,成效明显,前景看好。下一步,沿江开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沿江开发区发展水平,加快推动跨江联动开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沿江地区继续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沿江产业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化公共科技研发中心,为沿江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提升沿江开发区发展水平。努力扩大开发区总量规模,大力提高开发区产业集中度。放大开发区的开放效应,建好用好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中心)、综合保税区及其它各类特殊监管区,发挥其在开发区建设和区域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完善开发区社会化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加快推动跨江联动开发。积极引导两岸开发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开发。继续支持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沿江联动开发的新思路、新模式,在沿江两岸市、县(市)之间建立定向对接、联动开发制度,探索实施规划联动、产业联动、招商联动、机制联动和港口联动措施,并实施目标考核,全面推动长江南北两岸联动发展。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过江通道的建设进度,“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平均一年建成一条过江通道。积极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参与国家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部署。尽快完成我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编制审核工作并尽早组织实施,在沿江地区构建起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于一体的高效、通畅、完备的现代化客流和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和创新,在沿江地区加快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网络建设和整合,不断拓展业务。加大金融开放程度,着力引进知名国际金融企业来沿江地区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金融企业大力拓展外汇业务,以建设区域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覆盖沿江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物流网络体系。

着力建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组织实施沿江地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高度重视长江水资源保护,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系统,加强水质监控。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进一步优化要素支撑条件。立足岸线整合,对“深水浅用、长线短用、优线劣用、公线私用、占而不用”的岸线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岸线利用率。加强港口改造,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挖掘潜力,提高港口吞吐能力。采取综合措施破解土地供求矛盾,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重视引进土地利用集约度高的大型项目,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和产出强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土地供给不足矛盾。

(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后事”也是一种考验 下一篇:开创富民强镇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