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湖北“宜昌公信无息存单”

时间:2022-09-30 05:35:44

2007年5月,湖北宜昌市一家废品收购点,发现一残本民国17年(1928年)大铜元伍串文“宜昌公信无息存单”单据册,前后多页已损坏,完整的单据大约有一二十张。该存单图案精致,印刷精美,彩色鲜艳,品相完好,并含有存根,可惜的是未注明发行单位。随着其发行单位、存单性质及史料价值等事项的挖掘与考证,其研究和学术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湖北宜昌县曾发行过无息存单,但实物至今未见,湖北其他地区这类无息存单亦极少发现。此存单的出现,系湖北首次发现,填补了民国时期湖北金融单据的一项空白。

存单是一种信用凭证,一般用于一次存取的整存整取或零存整取的定期储蓄以及定活两便储蓄,通常有一定的利息,无息存单,则是一种无息存款单据。实际上,无息存单就是一种变相货币,可以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作为货币流通。民国时期,有不少地方银行、钱庄、商号或个人,发行过此类无息存单,正如其发行的兑换券、银元券、铜元票或制钱票一样,可以在市面流通使用,它们的性质基本相同。

这次新发现的“宜昌公信无息存单”是何单位发行?其背景如何,值得分析研究。

一、宜昌公信无息存单

此存单带有存根,高215毫米,宽155毫米,红、黑、蓝、橙四色套色印制(见图)。

主存单正面图案为长方形,分上下两格。上部天头内印有“宜昌公信无息存单”红色字样;下部自右至左印有四列黑色文字,分别是“收到”“记存来通用大铜元伍串文整”“见票即付”“中华民国十七年月 日立票”。其下有“第号”红色字,其中间有填印号码的留白。

存单上所谓的“大铜元”,系指当五十文四川铜元,并非湖北当二十文铜元。当时,在湖北西部长江流域宜昌、沙市地区,这些“大铜元”广为流通。“大铜元伍串文”相当于当五十文铜元100枚。显然,“大铜元”说法,符合历史事实。

框格图内的底衬图案为诸多橙色圆形图组成,中部有六个露白“宜昌公信存单”篆书大字。

该存单未填写人名、年月日及编号,又未盖立票之商号或单位印章,说明还未发行。

需要指出的是,“见票即付”和某某“立票”诸字,系民间钱票中的常用语。其中的“票”字,将此存单作为货币使用的意图暴露无遗。

边框四角分别有“公”“信”“伍”“串”字样。

框格图最下部,印有一排小字:“沙市新华代印”。也就是说,该存单由沙市新华石印局印刷。

清代及民国时期,沙市的印刷业十分发达。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未留下有关的文字资料,目前还不知都有哪些印刷厂家。新编《沙市市志》中称,此时的“沙市印刷业,无考”。新华石印局的发现,为此时沙市增添了一家具有一定规模,又有较高印刷水准且有名号的印刷厂‘家。

其主票与存根之间,打有一排便于剪裁的孔眼,并印有“字第号计通用大铜元伍串文整”红黑相间大字,十分醒目。存根的框格图较主票为窄,底衬图案则相同。其中的文字分别是“收到”“记存来大铜元伍串文整”“中华民国十七年 月 日”“宜昌公信存根”。

作为存单,通常背面极少绘制有图案,往往印有说明文字或表格。但该存单背面印有深褐色图案,与竖式民间钱票类似。在长方形框格图中,上部留有“贴印花处”正方形空白部分;下部为一幅“江岸民居图”,也许反映的是宜昌或沙市长江岸边的情况。

边框对角分别有“5”“伍”字样,即五串文之意。

二、无息存单发行单位分析

据文献记载:民国时期四川、湖北一带“聚兴城一类的新式银行,也发行过类似兑换券的‘无息存单’,但最后也因发现了市场上流行的伪造存单而不得不宣告收销。”《宜昌县志》又载,民国时期宜昌县的裕宜、裕华、宏裕、均益四家钱庄及聚兴诚银行,曾发行无息存单。

聚兴诚银行总行设在重庆,在湖北宜昌县也设有分行。民国15年,刘湘部队进驻重庆,认为聚兴诚银行信誉较好,为了缓解驻地防区内流动现金不足的困难,极力支持聚兴诚银行大量发行无息存单,并通令所属各县税收机关将聚兴诚银行无息存单一律视同现金,这就等于将聚兴诚银行无息存单作为一种流通货币,在市面流通。民国16年除重庆外,成都、万县、宜昌三地的聚兴诚银行,也都发行了无息存单。民国17年,该行在宜昌县再次发行无息存单,其面额有5元、10元和50元三种。也就是说,聚兴诚银行在宜昌县发行的是银元面额存单,而不是“大铜元伍串文”面额存单。

宜昌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除聚兴诚银行发行无息存单外,宜昌县只有裕宜、裕华、宏裕、均益四家钱庄发行过无息存单;加之该单据又冠以“公信”二字,想必是集体或团体行为。

由此可以推断,“宜昌公信无息存单”极有可能是由裕宜、裕华、宏裕、均益四家钱庄联合发行的一种无息存单,并得到了宜昌县商会和宜昌县银钱业公会的认可。存单发行时,各家钱庄将加盖各自的印章,以示区别,并承担各自的兑现责任。裕宜、裕华、宏裕、均益四家钱庄的基本情况见表1。

据传,聚兴城银行的无息存单,曾出现过伪造品,该伪造品“逼真先进,以假乱真”,这也是此“宜昌公信无息存单”必须要印制更加精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需指出的是,民国时期宜昌县曾有一家名叫“公信”的钱庄,地址在环城西路,老板是项丽亭和秦心一,但“公信钱庄”设立于民国21年,因此,该钱庄不可能发行此宜昌公信无息存单。

三、无息存单发行背景

民国15年,北伐战争自广东开始,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民国16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移武汉,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然而,自武汉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湖北及相关地区,相继发生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四一二大屠杀”“现金集中”“第二次北伐”“夏斗寅叛变”“宁汉分裂”“七月15日叛变”“大革命失败”“宁汉合流”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武汉“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这些事件,对湖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商贸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政权更迭、战事频繁,交通不便,商业贸易缺乏流通货币及找零用钱。加之在北伐军到达武汉之前,湖北官钱局因其纸币无力兑现而倒闭,其发行的纸币难于流通。因此,在民国15年到18年期间,湖北诸多市县村镇团体、商家及个人,借机大量发行钱票,形成了湖北地区发行民间钱票的又一个高潮。为此,当时的湖北省政府,曾先后多次下令或明申,严禁各地发行钱票。

无息存单印制时间为民国17年,此时,宜昌四家钱庄为了达到发行钱票的目的,以联合发行“无息存单”的名义,改换名目,以逃避被取缔的危险。直到民国18年元月4日,湖北省财政厅才正式《取缔各县市票暂行条例》,要求全省各县,于当年6月4日以前(后又延期到8月4日以前),全数收回发行的市票,禁绝期满后,绝对不准发行和使用市票。

湖北省沙市地区,就因商家发行钱票过多过滥,无力兑现,于民国18年11月,在《取缔各县市票暂行条例》到期后,爆发了所谓的“沙市票潮”,几天之内成百家商号、钱庄及当铺等停业,甚至倒闭,并由此引发了倒闭连锁反应。此事对湖北省以及沙市的商业贸易造成了多年影响。此后,沙市地区民间钱票,极少再有发行。

“沙市票潮”之后,湖北省政府取缔民间钱票的要求和措施更加严厉,暂时取得了某些成效。在这种形势下,“宜昌公信无息存单”在发行后不久,就自行收回并有少量未发行的存单被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可知,“宜昌公信无息存单”应为民国17年由宜昌裕宜、裕华、宏裕、均益四家钱庄联合发行的一种变相货币,是民国时期湖北地区钱庄发行的唯一一种无息存单实物。此存单将以一种特殊货币的典型代表,载入湖北民间钱票发行史史册。

责编 陶 贝

上一篇:民国时期孔繁锦机制的天水铜元 下一篇:你应该知道的潘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