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形成因素简略探析

时间:2022-09-30 05:14:16

历史观的形成因素简略探析

作者简介:郝田芳(1987-),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教育学硕士,单位: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科教学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摘 要:历史观又叫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换言之,就是人类对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古至今,不乏名人大家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历史观的形成受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我们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自身的历史背景和观点言论对其进行简要探讨一下。

关键词:历史观;形成;因素;影响

(一)时代背景与历史观的形成密切相关

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所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观”就是指人的看法、想法,既然说是历史观,就是指人对历史的看法、想法,即使是我们普通人也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但都是零碎的、分散的、不成系统的。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的言论观点来对其加以分析。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乱纷争、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作为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孔子,他开创了儒家学派,许多著述立说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他的历史观的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对时代背景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相做天下的主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纷纷借天子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处征兵作战。孔子生活在这样动荡的时代,对历史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他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他看到了这种变化,从周朝的统一到诸侯的纷争,认为这是一种从“有道”到“无道”的变化,历史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而且,历史总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进步的。这是孔子的变易观。“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的主张,大多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观点,只是想到孔子想要恢复周礼,维护旧的统治。其实,孔子是想要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让百姓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即所谓的“有道”盛世。这些观点的提出和孔子所生活的乱世是分不开的。孟子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不是迷信的“天命循环论”,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有衰败的局面就必然会有兴盛局面的出现。这是对孔子变易观的印证。

(二)的影响

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会给一个人的历史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样的,一个人的也会影响到他对历史的看法。

圣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同时也是欧洲中世纪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是如何收宗教因素的影响的,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经历中寻到踪迹。奥古斯丁幼年时曾随母亲加入基督教,但在他19岁的时候,当时是在修辞学校就读,改为摩尼教的追随者。他从这所学校毕业以后,一度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脱离了摩尼教,醉心于研究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的奇迹”。据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自传《忏悔录》中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上的《圣经》,恰好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相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的时候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这段记载有些神话色彩,但却是奥古斯丁信仰基督教的前奏。在387年复活节的当天,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了基督教。此后,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代表作中,鲜明的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生来就有罪的,人类自我发展以及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在向上帝“赎罪”,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救赎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的历史观虽然有客观评价历史的部分,但更能看到其中的浓厚的宗教色彩痕迹,这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结果。

(三)个人的生活经历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影响到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更会对一个人的历史观有很大影响。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是很有道理的。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一个“天将降大任”的人。

司马迁的出生环境还是不错的,生长在官宦家庭,其父亲就是一名史官,主管史籍资料的,这使得司马迁在少年时期有机会得以博览群书,并有做史官的父亲作指导,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史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人生中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因为“李陵案”受到的牵连了。汉武帝是我们认为较有作为的明君,在他在位的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代,收复失地,经济繁荣,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一个皇帝的暴力残忍的一面。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多次对匈奴用兵,有一次武帝派李陵将军出征匈奴,结果却因为种种原因打了败仗,武帝在没调查清楚的前提下,听信小人谗言,误认为李陵叛降,不仅降罪于李陵的家人,就连为其求情的人都受到牵连。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人,顶着风险为李陵求情,结果因“忤逆犯上”的罪名入狱。更“苦其心志”的遭遇还在后面,想要出狱就要交纳赎金,而司马迁家里交不出赎金,最后,被迫受了宫刑。这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大多数人会选择以死明志,司马迁不是没有想过,但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编写一部中国通史类的史籍,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忍辱负重,更加发奋的收集整理资料。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他游历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争取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在他严谨负责的态度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终于诞生了。可以说,司马迁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关于历史观的形成都受哪些方面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正如一件事情的发生会有多个因素共同作力而成,单一的一个因素是无法导致一件事情的发生,要受到社会大环境、宗教因素、个人成长经历等的因素,一个人的历史观除了要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自己理性思维的支配。“无论对一种理论思想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也无法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因而是不正确地思维最确实的道路,”尽管对史学家们有秉笔直书的要求,但是他们在写史记事的时候多少还是会带有一些个人因素在里面,我们在阅读史料时要加以辩证思考。当然,不止这些因素,比如统治者的意志、个人品性、其他人的影响等,都是能够对我们历史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个人都会带着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价值观、人生观来看历史,即使是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历史观的形成所受的因素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加以展述,我们可以在阅读其他相关的历史文献时进行理解。(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仁宇(美),《放宽历史的世界》,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4] 奥古斯丁,向云常(译),《忏悔录》,华文出版社,2003

[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上一篇:产品外观设计的多元要素 下一篇:高层住宅建筑土木工程的技术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