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流行教学行为误区的诊断与思考

时间:2022-09-30 04:26:00

课堂流行教学行为误区的诊断与思考

寒假里,我认真整理了近两年的听课笔记。这些课层次不一,有学校教研组的研讨课,有青年教师的比赛课,也有市名优教师的观摩课。课堂风格也多种多样,有追随诗意语文的,有青睐本色语文的,也有着力追求和美课堂的。再一次慢慢“行走”在这些课堂中,细细体会当时写下的听课感受,收获颇多。尤其是通过对当前语文课堂流行教学行为的审视,发现了几个误区,在此和大家做一点交流。

误区之一:公式化的语言赏析

【镜头扫描】《咏柳》教学片断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描写春风的千古名句。那么,它究竟妙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品味。

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比喻句,诗人把“春风”比作了“剪刀”。

生2:用了比喻的方法,使句子变得形象生动了。

师:大家赏析得很好。是呀,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就是这把“剪刀”裁出了碧绿的柳叶,裁出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景,更裁出了明媚的春光。

【诊断分析】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有观点,有分析,有理由。但细细一想,这样的回答似乎适用于任何比喻句的分析,这其实是公式化的语言品味,即套用“作者用了( )手法,把( )比作( ),描写形象,语言生动”的固定格式,表面看来,简洁明确,言之有理,实际上却是只做表层功夫的肤浅评价,用几个术语来掩盖思想上的空洞无物。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也算可以了,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盲目陷入公式化的语言赏析中,而应紧扣“文眼”,真正品出这一句的独特之处。记得孙绍振教授对这两句诗是这样赏析的:“最为精彩的,是后面两句,把春风和剪刀联系起来以后,前面的句子也显得有生气了。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中有个“裁”字,后面的“剪”字才不突兀。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了。女红和“妆”是自然联想,这首诗在词语的运用上就更加显得和谐统一了。”这样的赏析才是字字落实,字字有神,怎不叫人击节赞叹?至此,我们才真正明白,把“春风”比作“剪刀”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这妙处又岂是“形象生动”四个字所能包含的?

我有个朋友,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曾和我说起她自己的教学故事。在上《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她问学生:“山野对歌”的特点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紧张热烈”。问及理由,学生说“山野对歌”是比赛性质的,所以是紧张热烈的。起初,她觉得学生回答得很有道理,后来觉得这个答案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并没有紧扣文本语言。于是,她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山野对歌”这一段落。读完后,有学生发现:山野对歌这部分,句式短,节奏快,这样的语言读来就让人感受到紧张热烈的氛围。可见,真正的赏析是由感而悟出来的,最起码也是读出来的,“而不是用任何‘公式’推导出来,套用出来的。”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读出自我对教材的独特体验、理解,挖掘出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才能走出公式化语言赏析的误区。

误区之二:构思过度的新课导入

【镜头扫描】《守株待兔》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苹果树下的牛顿》(老师讲故事)故事听完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在树下捡到了果子或其他东西,你是像牛顿那样进行深入的思考,还是……

生1:我会先看看拾到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在树下等丢东西的人。

师:你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老师要表扬你。

生2:如果捡到的是果子,我会思考它怎么会掉下来,是不是风吹下来的。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

师:古时候,有个农夫在树桩旁捡到了一只肥大的兔子,那么,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诊断分析】学生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好方法。但从有效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案例中的故事与接下去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并没有任何关联,如果导语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脱离,那么再生动的导入设计也是无效的。何况,后面还展开了那么长时间的无谓的讨论交流,更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如果起步时能“高唱而入”,有黄河入海的气势,就能极具吸引力,瞬间吸引住听众。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了能有一个“高唱而入”的课堂导语,一会儿直观演示,一会儿制造悬念,一会儿又是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真是费尽了心思,尤其是上公开课,更是追求工巧,追求新意,花费了许多心血。

其实,导语的作用无非是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正如黄本荣老师所说,导入的设计有时就不必过于追求工巧,更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一些虽然简单但直切教学内容的导语其实也是很有效的。如同样是《守株待兔》的导入,施建平老师的设计却是简单有效。一上课,他就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意思的句子,接着紧扣“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句话,引领学生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余秋雨先生曾提起一个词语:构思过度。构思过度是许多人爱犯的毛病,即过于谨慎,唯恐疏忽了某些细节,就因为构思的细致或强烈,反而令一切变得繁琐,因为繁琐而变得笨拙,因为笨拙而显得冗长,不可爱。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切不可犯构思过度的毛病,费时、费力又无效。

误区之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镜头扫描】2011年,我听了30堂课,其中12堂课都有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通常是黑板或投影仪出示一两个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接着教师开始针对思考题提问,学生根据要求回答。

【诊断分析】“带着问题读课文”与“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合适的时机“带着问题读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自由阅读的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不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味地读完就算,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但是,在初读课文的环节就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首先,我们暂且不去管“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会不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阅读情绪受到抑制,也不管这样的方式会不会使学生多元解读的读书方式受到破坏,单是从学生的朗读能力来看,这也是不适合的。初读课文时,学生首先应解决的是认清生字字形、读准字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认真通读课文,不必有也不应有其他牵挂。在课文没有读通前,让学生边读边思无疑是拔高了要求。

其次,初读课文作为教学起点的第一次整体感知,却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教师从一开始就强势介入引导,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对学生思维和阅读的过早限制和干预,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型”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误区之四:泛泛而问:你从文中读出(体会到)了什么?

【镜头扫描】《过故人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诗歌的意思我们都已经明白,现在,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孟浩然笔下的这个小山村,来品味诗歌的意境。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后互相交流,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诗歌)

生1:我体会到了小山村的美。

生2:我体会到了孟浩然和朋友的深厚友情。

生3:我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随后几位学生的发言,大致重复了前三位学生的观点)

【诊断分析】“你从文中读出(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表面看来,少了几分拘束,多了几许自由,给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讨论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信表达。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似乎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我们已经不自觉地步入了一个误区,把笼统模糊的提问当成是有效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问,结果教师泛泛而问,学生泛泛而答,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教师对此文的教学提问,她的提问切口小,指向明确,学生兴趣持续高涨,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答得精彩,答得轻松。她的提问是这样层层设计的。

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树和鲜艳夺目的花;有的说,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有的说,看见了村民们在聊天喝茶,孩子们在捉迷藏……)

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

(学生的兴致更高了:听见鸡在叫“喔喔―喔―”,鸭子在欢叫“嘎―嘎―”,还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

3.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闻到了稻香,闻到了泥土香,闻到了炊烟的香味儿……)

4. 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感受到了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故人的淳朴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喜爱田园风光的心情……)

同样是品味诗的意境,同样是谈谈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前一位教师的提问空泛,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一时间找不准回答的“点”;后一位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打破了学生思维的抑制状态,从多方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此刻,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教学场面。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语文情景模式教学方法探析 下一篇:恰是未曾着墨处 适当补白意万千